周德文:为温州中小企业鼓与呼
发布日期:2011-04-22
周德文:我就是要为中小企业说话
他致力于维护温州中小企业的权益,他致力于促进温州企业的发展,他致力于为温州市民排忧解难,他致力于传播温州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各类民间性新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各类群众团体。他们活跃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周德文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代表。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有人说,周德文是“温州第一忙人”,从上午8:30上班,到晚上12:00睡觉前,他平均每隔5分钟就要接打一次电话,找他的人,有企业老板,有内地招商团,还有要求对其采访的媒体——
民进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等,他头上戴着许许多多的“头衔”,但许多人爱称谓他的是“首席‘温州模式’形象大使”。头衔多了,周德文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他的日程表中已经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他不停地游走在温州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合作、投资项目运营间。
从解难开始
温州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一方热土,中小企业十分活跃。上个世纪80年代,周德文大学毕业后在温州大学教过书,也应邀担任过温州集团企业的经理人,深谙企业发展的艰难、弊病、困惑和需求。于是,在周德文的奔走呼吁下,全国第一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在1999年诞生了。按照谁主张谁主事的温州传统,周德文毫无争议地当选为会长。
促进会刚成立时,没有办公用房,周德文就通过游说到朋友企业借用;没有办公经费,就用自己的积蓄先垫上,等收上会费和挣得服务费再说;没有合适的帮手,就从新招聘的人员中选拔培养,边干边提高。
关键是怎样打响促进会的第一炮呢?周德文通过深入调研,决意从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融资难、担保难入手。
那时,周德文的政治“身份”是:民进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市政协常委,但他却代表温州中小企业在政协会议上大声建言:尽快建立温州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经过艰难游说,温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建立温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从财政拿出300万资金支持担保机构的建立。2000年,在周德文的直接牵头组织下,温州首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此后,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迄今已有200多家,构建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温州中小企业提供了近100亿的融资信用担保,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困难。促进会的局面由此打开。
一炮打响后,促进会的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会员队伍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针对温州中小企业的实际,周德文根据促进会的宗旨,认真做好日常服务工作:救企业所急。因此,许多温州中小企业一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促进会。促进会成了中小企业名符其实的娘家。
促进会的“救急”行动,解救的却不是一某个企业。周德文从个案出发,审时度势地将共性问题延伸为公共政策,不仅惠及所有的会员企业,也影响所有的温州中小企业。
“促进会”诞生之初,周德文就以温州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在温州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建议成立温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一改不如人意的软环境。虽然市府办书面答复严肃对待,但对建立投诉中心一事,未曾明确表态,只是说“将在下一步机构改革中予以统筹考虑”。周坚持不懈,举促进会班底的合力,持续建言,终于将“温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牌子,挂到了市府。随之,温州市下属的几个区县都建立了这样的投诉中心。这对于浙江、乃至于全国,首开了中小企业维权的先河。
据悉,促进会诞生10年来,仅周德文本人就为会员“解难”上百起。其实,维权只是周德文的“高难动作”,他日常的“规定动作”,大多围绕研究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娱乐性组织展开。
周德文促动生成的第三个大的公共政策,是“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设立。在2004年的温州市“两会”上,周德文将促进会推动设立“专项基金”的共识,以人大代表议案的形式,提交给了政府。半年后,即赢得政府首肯。截至当下,温州市府已拿出1亿多元专项资金,无偿援助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
就是要为中小企业说话
接触过周德文的记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周德文敢说敢为。他对记者说:“我就是一个草根学者,我愿意站出来为温州的中小企业说话。”
后来就有了一份温州记录:周德文每年都要接待近200批各地政府、企业来温州的考察团,举办上百场经贸洽谈会和短期培训班,接待上千名来访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更像温州精神的传播者。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和精神推荐着“温州模式”的重要代言人之一。
国内著名财经杂志《南风窗》评价说:周德文能以真正的NGO的运作方式,将促进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能量提升到最大值,得益于其两栖于学界实业界的阅历……他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者,亦非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业家,但他在学界和业界取得的成就之和,却让他胜出每一个在温的学者和企业家。
确实如此,细数周德文的简历,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到佐证:
1983年夏,22岁的周德文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温州;10年后,不安分的周德文应一个老板学生的邀约,辞去温州大学国际贸易系的教职,出任当下中国服装业名企庄吉集团(前身)的CEO,后转任数家名企联手打造的巨龙集团的CEO;1999年,周德文以民间科研组织的方式创办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自此开始了对温州民营经济、民间资本的系统研究。
2008年3月28日,这天对周德文来说注定了不平凡。当天,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播出了有关周德文的采访,他在采访中根据自己的研究直言:“……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20%左右的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
从2007年底,周德文在和中小企业接触中,就察觉到温州企业面临的种种压力,这一切令他忧心忡忡。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到温州采访调查温州制造业的现状。面对央视记者的调查采访,当地众多官员和企业家对此讳莫如深。周德文凭借学者良知,毅然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毫不避讳地将自己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全盘托出。
周德文的“直言”播出后,反响强烈。国内众多媒体纷纷以“20%”作题,进行转载和再加工,甚至以醒目的“倒闭”字眼代替了“停工、半停工状况”,而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一时间,“20%企业倒闭”的传闻甚嚣尘上。周德文成了焦点,站在风口浪尖上。
“抛出自己的调研结果,我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希望政府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调查研究,真实了解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制定一些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力促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敢于直言的学者,周德文并没有多计较个人的荣辱与得失。
与此同时,周德文迅速向温州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状况的初步报告》,解释20%这一数据的来龙去脉,并分析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举措,在媒介上发表《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危机面前,温州人如何应对》、《宏观环境下的温州产业转型》等研究论文,指导中小企业应该危机。
周德文的大胆直言,不仅引起媒体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一批批高官、学者陆续来到温州调研考察,随后,一个个旨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始浮出水面。
多年来,周德文就这样一边“从商”,一边“治学”。他通过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对温州本地的企业就经济、行政、法律、企管、财会等方面的内容开班授课,聘请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为内地到温州交流、挂职的干部做演讲……其目的很明确:一是打造高素质的温州企业家群体,二是全面展示温州的整体形象;他倡导“让企业无国界”,大力宣传温州人创业精神,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工商学院等多所高校讲学和演讲,宣传温州模式及中国民营经济;他每年都接待考察团上百批、来访学者上千名,并为相关企业举办上百场经贸洽谈会和各种短期培训班。
作为一个学者,周德文的研究成果同样非常显著。他的《所有制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问题》、《关于新温州模式》等30多篇论文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并屡屡获奖,出版著作:《温州百年经典》、《温州商界新锐》、《温州样本》、《变局:中小企业怎么办?》、《走出困局》、《中小企业管理与风险防范》等,成为温州经济研究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由于多方面的突出,周德文被中共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温州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浙江大学商学研究院、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亚太经济研究院、浙江外语学院、嘉兴学院等机构聘为兼职教授和研究员。
如果说促进会为单独的会员企业排忧解难,那么这仅仅是出发点,周德文指出,他们还从个案出发,延伸为公共政策,旨在影响所有的温州中小企业。
周德文的行为,不但赢得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1000多家会员企业的信任,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老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