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 经济监测

企业导刊


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日期:2017-06-22      来源:企业导刊     作者: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创新、抢占未来的关键制高点,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只有做强中国制造,才能振兴实体经济。我们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支撑与保障。要求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求加快金融创新适应制造业发展的新业态。几年来,有关金融机构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并不理想,融资渠道过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难以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紧张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之一。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还严重存在,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大量闲置资本流入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进行投机套利活动,以实现资本的增值,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而没有流入制造业。由于实体经济利润率低,效益下滑,大量实体经济也纷纷寻找机会介入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业。上市企业收入也更多依赖于金融投资等非主营业务收入。具体表现为:

    银行经营理念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受自身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与基础建设有关的传统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风险相对较低,这就造成当前传统产业与高新制造业获得金融支持力度的失衡。制造业尤其是高新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这些特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安全”的经营理念相背,因此,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高新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针对高新制造业的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

    高新制造业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从初期创新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充分的金融支持,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一旦资金发生短缺或滞后,造成项目进度拖延,最终将可能使得研发成果在行业中失去领先优势,从而大大降低高新项目的回报率。因此,健全、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在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建立服务高端制造业的高效而发达的金融市场。

    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评估体系中,仍然将企业的净资产、销售额以及产品库存作为信贷评估结果的重要依据,但是高新制造业尤其是处于创新探索阶段的制造业,不可能拥有可观的库存产品与固定资产,这些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因此商业银行应将高新制造业的信贷评估标准与其他传统产业区分开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方案。

    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市场不规范并且限制条件众多,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使制造业企业很难在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获得所需资金。在美英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外部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国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尤其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更低,这使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扩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加大了企业成长的压力。直接融资的成本要低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可以使企业比较容易扩大规模,实现企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或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企业迅速扩张。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当突出

    银行对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上,中小制造业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则比较大。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关键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可能性较大,金融交易成本较高。二是银行倾向有抵押(质押)的客户,保证贷款的占比一般较小,信用贷款往往集中于一些实力较强或较为熟悉的客户。
 


    促进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协调,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切实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把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使金融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金融的需求有效匹配。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制造业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支持,发行高收益票据,以及有利于企业并购重组的金融产品,促使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化,做大做强。企业还可利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海外融资方式,在海外市场融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加速资产证券化,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乃至在境外上市,降低融资成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帮助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改组上市,推动企业实现从产业运作到资本运作的转变。国内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考虑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力度,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

    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中小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也是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银行业应根据对制造产业集群中核心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评估,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以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动产为质押物,依靠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承诺付款、购买存货、回购产品、承担连带责任等条件,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保理、存货质押、预付账款融资等金融信贷业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最终赢得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尽快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股权的形式为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融资,将成为银行贷款、企业上市融资以外第三个有效的融资工具。产业投资基金募集各类社会资金,用于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债务负担、推动企业重组和自主创新,激活存量资产,实现装备制造业与金融业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积极发展新型融资形式,创新金融供给模式

    加快推进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重要金融工具,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发达国家,租赁业是综合性的金融产业,是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机械设备80%以上的产品都采取了融资租赁方式销售。全球近1/3的投融资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完成的。就租赁渗透率来看,美国高达25%以上,德国为20%左右,日本为15%左右,而同期我国的租赁渗透率只有3.1%。我国融资租赁现状远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创业投资适应了传统产业改造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的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升。创业投资可以获取全社会各类人才、资金、资源,引导民资直接投资于装备业自主创新,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

    我国制造业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体制机制改革,适应融资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应给予制造业企业融资更多的支持。只有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