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脱虚向实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在第五届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开幕大会上的演讲
发布日期:2017-08-31 作者:李子彬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35万人。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
短期内经济风险之一是金融脱实向虚,高杠杆、高负债蕴含高金融风险、高经济风险。
2016年上半年M1增速超过24.6%,M2增速超过11.8%,M0增速7.2%;2017年上半年M1增速15%,M2增速9.4%,M0增速6.6%。数据表明我国的各路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脱实向虚的情况愈演愈烈。债务扩张和信贷扩张蕴含了高金融风险、高经济风险。
——房地产融资上升。2016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本年到位资金来源中,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4.5%,为2001年以来新低。截止2016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6.68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4%,同比增长27%。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今年以来,恶化趋势虽稍有下降,但是没有明显好转,偿债能力堪忧。截止2016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万亿元,至2017年2月各地方城投债余额尚有6.42万亿元。互联网企业借道地方金融交易所(全国20个省市,超过40家地方金融交易所)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联手,把房地产项目、地方基建项目、海绵城市项目等等分解到区里和县里,再把这些项目包装成一个个独立公司,以高额回报率吸引投资者,形成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债务黑洞。各地方政府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数量,根本无从知晓,真实的负债规模也难以统计。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吃尽了企业利润,导致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对于国企来说,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已经有心无力。企业债务中,国企债务占65%,国企拿走了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50%,对GDP的贡献率仅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30%,就业的20%。国企拿到的资源与其做出的贡献极不匹配。
——企业的高负债带来银行的高风险。2016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加上关注类贷款,比率已经达到5.5%,一些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率已经达到8%—10%。
——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利润80%被银行和金融机构拿走。全国的企业才拿到20%,可见我们的资本利用效率多么低下。2015年美国500强企业中的18家银行利润占500强企业净利润的11%,而中国500强中,18家银行净利润占500强全部利润的50%。
——资产价格,包括股票、房地产,也包括其它的金融投机产品的价格,并非是因为有刚性需求,或是实际需求,而主要是因为庞大的货币信用投放所推动起来的。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表现出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的不健康一面。
——庞大的资金和信贷,不往实体经济投资,一会儿跑到股市,一会儿又跑到房地产业,炒来炒去,而实体经济仍然资金饥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缓解。据企业实地调研反映,企业的资金困难,今年更甚于往年。
金融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金融业最近八、九年来改革取得的进步也是有共识的。但是资金脱实就虚、高杠杆、高负债产生的高金融风险、高经济风险也是令人担忧的。最近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金融战线的同志,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尚需做出切实的努力,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支持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建议和想法与大家分享。
1.建议国务院、银监会加强监管和宏观调控,责令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的存量结构。一是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来源中,企业自有资金不能低于30%。二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专设“政府债务”债种,制定专门法律,或由全国人大授权专门机构代管。强制地方政府制定偿还地方债的计划和指标。做到上述两点,比讲一打漂亮的话有用。
2.加快发展动产融资。截止2016年末全国有2600万户企业。其中只有700万户左右的企业在各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中国银监会说全国商业银行贷款客户1300多万户,其中包括了个体工商户及个人贷款。)其余的一千七、八百万户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没有不动产做抵押而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小微企业基本上不具备条件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融资。因此,小微企业只能从民间融资、借高利贷;或是凭借自己的利润滚动发展。这八、九年来,政府、银监会、各商业银行的努力,只是缓解了大企业困难及大约600万户中型企业的部分困难。
动产融资是发达国家银行普遍实行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尼、越南、墨西哥也开展了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和存货、仓单的抵押、质押贷款。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天津市政府在2014年成立了“中征(天津)动产服务中心”。2015年应收账款抵押融资超过了一万亿人民币,百分之百进入实体经济,70%进入了小微企业。我在2016年1月9日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份报告,李总理和马凯副总理批示人民银行、工信部牵头,会同其他六个部门及各大商业银行共同努力,2016年应收账款抵押融资累计超过了3.5万亿人民币。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约11万亿,加上其它动产资金总计有50—70万亿。各方努力形成合力,扩大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尽快把存货和仓单质押、抵押贷款发展起来。五年左右,动产融资规模可以达到15万亿—20万亿。这个数字相当于2016年全国小微企业真实的贷款余额,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3.加强监管,加快建立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发达国家的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大约70%,中国的大企业直接融资约占30%,而我国的小微企业几乎没有资格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上融资。发展资本市场,支持优质的制造业在主板市场融资,加快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融资。
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造业企业资产证券化。
4.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通过“以租代购”、分期偿还等方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扩大销售和出口。
5.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融资缺口。鼓励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各类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基金等创业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6.加强金融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金融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运用区块链金融技术,促进中小微企业的银票融资和商票融资。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增加各类企业的信用贷款。
资金脱虚向实,是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庞大的信贷资金变成地方政府负债、房地产业负债、国有企业的负债。大量的资金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中间窜来窜去,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中国有3.5亿人在城镇就业,他们的工资会越来越高,否则,这些靠工资吃饭的人如何越来越富裕?土地、能源、大宗产品的价格,从趋势上看,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广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无能为力的。企业也不能把“宝”押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上。埋怨没有用,生气没有用,企业自强是唯一的出路。因为在相同的经济政策及外部环境下,有企业消失了,有企业强大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企业内因决定的。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
1.走“互联网+”之路。运用新一代IT技术,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采购成本、库存存量、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2.中小微企业只有走“专精特新”之路,才能越做越强,长盛不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专业化生产,生产有特色的产品,培育起自己的品牌。
3.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迈向中高端,开拓新市场。当前,我国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并存。2016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约2500亿美元,中国这方面的消费占全球的一半。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中等收入的人口超过5亿,这些人及90后出生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大健康产业,如旅游、健身、娱乐、医药、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消费,等等需求,蕴育着重大商机。
4.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培育出功能新、质量好、成本低的特色产品,实现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抓住国家鼓励培养战略新兴产业、新经济领域的良机,进入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金融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健康的幸福产业;创意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物流等农村经济的新业态。
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改善,是政府的事,是企业发展的外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因。政府和企业要干好各自份内的事。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企业要自强,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