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品质消费留在国内 制造业提质正当时
发布日期:2016-05-27 来源:导刊社 作者:时超
“中国造”消费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再度受到高层关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将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玩具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近年来中国游客境外消费快速升温,去年总量超过1.2万亿元,其背后对消费品质量要求的提升是一大原因。” 北京大学企业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历海教授表示,国内高质量需求与低质量产出的矛盾,使得中国结构性产能过剩愈发严重,“提高产品质量,不仅是救活中国制造业的良方,更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要想挽回流失的顾客,中国制造企业的双重标准要改变。”山东云翔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云峰等受访企业人士表示,由于欧洲、美国等境外市场对产品质量标准高出国内,使得中国制造业往往存在出口和内销的产品“同款不同质”的情况,也令国内消费者逐渐对“中国品牌”失去信心。“只有推动国内外质量标准接轨、塑造品牌效应,才能留住国内消费者。”
不过,受访人士也表示,质量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企业要面临更大的成本支出,还要面对国内恶劣的竞争环境。“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推动国内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提升,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高精尖消费品的推出,以拥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为引导,带动整个行业产品质量提升。”杨历海说。
阵地保卫战
“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护肤品”……随着近年来国内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海外产品愈发受到国内消费者的热捧。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这在养肥境外销售商的“荷包”同时,也令国内制造业及管理者心忧不已。
“本属于我们的阵地,在快速流失。”方云峰表示,企业对国内消费观念提升的忽视、转型升级速度的缓慢,使得大量国内消费者投向境外商家的怀抱。
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已表示其注意到一些公民赴海外购马桶盖的报道。“消费者有权拥有更多选择,我们也抱着开放的心态,但这也会倒逼我们产业升级。”他说。
采访中,多位企业家也认为,若能把握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对企业的发展会带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司提升的机会,是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溜走的。”方云峰表示,其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玩具、饰品的加工出口业务,主要客户来自欧洲,以往每年圣诞节前公司都有大量的玩具贴牌订单让公司处于满负荷运转中,但从2011年左右,受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玩具加工的利润越来越小。“最后只能压缩这一块的业务量,转向饰品、艺术品领域。实际上,回头想想,当时如果有勇气转向国内市场,企业的规模很可能不降反增。”
方云峰表示,企业当时具备的技术实力较高,“欧洲市场的监测标准很严格,我们一些客户要求的产品标准更是要达到食品级别,公司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高水平。这意味着我们转到国内市场后,产品等级会比多数企业高。如果放到现在消费者普遍关注产品安全、精致度的环境下,我们的竞争力会很强。”
而与之不同,部分初级玩具加工企业则是通过转型升级方式,开拓了国内市场,使公司实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同样一家从事玩具加工业务的企业负责人韩瑞表示,公司国通过生产端及产品研发端技术的提升,改善了成本及产品附加值。“比如,我们在生产线上推广机器人作业,减少了人工支出;同时,我们也减少了贴牌生产订单,而是培养了自己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能够紧跟市场热点推出产品,不仅销量增长快,利润空间也进一步打开了。”
制造业转型升级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中国消费者的境外购货热,源自国内外产品质量上的差异,即国内产品质量、后期服务经常会暴露出一些弱点和缺点。而这也是国内制造业亟待改善的一点。
值得关注的是,决策层早已在有意推动“中国造”消费品质量上的提升。如去年3月,国家就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力争通过3个10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也表示,要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这次的《行动计划》,可以说从政策层面已经开始逐步倒逼企业加速产品质量的提升,否则企业产品很快就会被市场规则淘汰,更别说运营下去。”杨历海表示。受访企业人士也称,中国制造业拥有提升产品质量的能力,只是前期缺乏规范,行业“重量不重质”的恶性竞争,使得企业跑偏。
“实际上,全球市场中,来自中国生产的玩具可以说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消费者还是认可从国外或国外品牌专卖店买到的产品。究其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的行业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使得内销渠道滥竽充数的情况非常多,行业竞争恶劣,消费者满意度低。”韩瑞说。
不过,有企业家也表示,产品质量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端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而消费者对国内产品渠道观念的改善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需要政府对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给予更多的帮助。
“首先,消费品行业质量硬性标准亟待提高,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产品准入门槛及技术领先企业转内销的积极性;其次,各地质量监督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做好对市场流通产品的质量把关。”杨历海表示,只有这样,“走出去”的中国消费者才能迈步回来。
另外,杨历海也表示,政府对拥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可以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其所处行业产品技术、质量的双重提升。”(原载于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