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彬
2018年2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深圳传出喜讯:2017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2.24万亿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位居亚洲各大城市第四位,仅次于日本的东京市和我国的上海市、北京市。
这是闪光的数字,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经互联网传播迅即扩散,全国各地反响强烈,网上热议热评,点赞有加。
这是骄人的数字,深圳人民为之自豪,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造就了这座城市的崛起,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感慨感动
曾几何时,香港、新加坡傲居“亚洲四小龙”之列,如今深圳已经大步走在了前面。
但是,如今光彩夺目、名闻遐迩的深圳,37年前名不见经传,它的前身是宝安县,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30万农民在这里劳作生息,是没有工业的纯农业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9亿人民币,不到香港当时的百分之一。
1980年中国试办经济特区,深圳喜遇千载难逢的良机,与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经过37年的努力拼搏,深圳得到了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由南国小县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亚洲第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无疑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令亚洲各国、世界各地为之瞩目。
感而有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深圳的崛起,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感悟良多。深圳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拓荒牛精神,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大胆改革,加快开放,艰苦奋斗,率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最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与全市人民一起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岁月,成为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成为永远难忘的记忆。
(一)深圳紧抓机遇,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党中央、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率先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胆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建立了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经理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较为健全的金融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种中介机构3300多家。深圳市已初步建立起以十大市场体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深圳的快速发展。
在1995年4月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到201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圳在全国率先改革审批制度,大幅度精简政府审批事项,整治“三乱”,建立土地使用权拍卖中心和政府工程招投标制度;大胆探索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制度改革,探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变国企经营机制,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深圳在诸多领域的改革和探索,都早于全国各大城市一二十年,发挥了改革开放的先行作用。
(二)深圳审时度势,从1995年开始及时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经济质量和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工业发展曾经后继乏力,前景堪忧。为此,市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在稳定、升级“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顺利过渡衔接、转型升级,奠定了深圳现代产业基础。
1995年,深圳提出并实施了“三个一”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一把手亲自抓。以市政府制定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为引领,建立综合政策体系,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人才支持体系,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科技成果体系,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支持的资金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体系,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园区。持续推进这七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使“三个一”的理念得到切实的贯彻。深圳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推进上述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从1994年到1999年,深圳市工业总产值从723亿元增加到2026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第四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46亿元增加到819亿元,增加4.6倍,年均增长42.6%。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从18.4%提高到4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9.9亿美元增加到51.9亿美元。
到1999年,深圳市具备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资格。我亲赴北京与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国家计委等部门逐一商谈,共同主办首届高交会,由深圳市政府承办,得到了“三部一院”的积极响应。同时决定成立“首届高交会组委会”,我任主任,其他部委各派一名副部长任副主任。经过近十个月的国内、国际招展、招商等准备工作,于1999年10月5-10日,成功举办了首届高交会。10月5日晚上8点首届高交会隆重开幕,朱镕基总理亲临深圳致开幕辞并宣布开幕。首届高交会参展企业2856家,参展项目4150个,成交额64.94亿美元。可谓一炮而红,规格高,关注度广,盛会声名远播。
此后每一届政府都接力传承,每年金秋时节如期举办“高交会”。冬去春来,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成果丰硕,有力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进程。
同时,深圳不断改革完善金融体系,不断推出金融新产品,并加强风险防控。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深圳的金融业规模逐步走到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有力地支撑了深圳经济发展转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经济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两个支柱产业。
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深圳的经济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了,整体经济实力走到了亚洲各大城市的前列。
(三)深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多次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1995年到2000年,采取了更多的措施,迈出更大的步伐,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1995年整顿政府机关作风力度大,动真章。市政府颁布了加强机关建设的“22条”,严格实行年终绩效考评,34名不称职的公务员被辞退,105名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安排脱产到深圳行政学院学习三个月,考试合格后回原单位工作。
市政府要求实行岗位轮换制, 1996年对35个正局级单位正处、副处级干部内部进行岗位轮换,规定只有在两个处任过处长的干部,才有资格晋升为副局级。那一年正处级就轮换了53.5%,副处级干部轮换了47%。到了1997年就达到了百分之百轮换。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这“三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1994年末,全市共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1055个,收费项目1842项,收费总额为17.7亿人民币和18.7亿港币,合计总数相当于当年全市税收总额的一半。为此,市政府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6年末,大力进行整治,为企业营造了较好的经营环境,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1997年,市政府先行改革探索,在全国率先全面清理精简审批事项。审批事项由原来的723项减少至305项,减幅达57.8%,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加强服务,提高了办理效率。
土地审批是腐败的高发领域。鉴于此,1995年1月,深圳废止了市领导个人和土地主管部门审批土地的做法,成立土地审批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三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实行集体审批,堵住了个人审批划地的后门。到1997年初,又推出了新的举措,经营性土地全部都要经过公开招标、拍卖才能获得。市政府第68号令《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规定》强调,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之后的五日内,中标人必须一次性交清地价款。中标人不得擅自更改出让合同中关于土地的用地性质和容积率,有效地堵塞了腐败漏洞。
政府工程资金数额巨大,也曾经是腐败的高发领域。深圳市政府决定,从1995年1月起,市政府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制度。政府工程项目,必须根据审计后的施工图设计预算进行招标。凡没有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市计划局一律不批准开工;没经报建和批准开工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工程资金;所有开工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1996年,五个区的政府工程项目也百分之百地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制度。
政府采购种类繁多,采购量大,出现浪费和腐败现象。1997年1月,政府公务用车实行统一投保。当年11月,又对政府公务用车实行了招标采购。1998年,政府采购项目扩大到所有实物性采购和工程性采购。1999年1月,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实施。
以上一系列管理举措,针对性强,收效明显,基本上做到政令畅通,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深圳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早在1987年,深圳市就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1996年,完善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按照行业和资产规模重新组合,成立了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赋予其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形成了国有资产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起了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深圳在竞争性领域和行业大力推行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国有与民营、国有与集体、国有与外资,以及单一国有但多家股东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使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得到发展和体现。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颁布了党组织工作条例、董事会工作条例、总经理工作条例、监事会工作条例、工会组织工作条例。初步建立起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1994年开始,深圳还试行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奖励办法,试行了先进实用的技术作价入股的做法,最高可占企业股权的35%。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贸企业推行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到1998年末,全市有148户企业实行了内部员工持股制度。
实施“三个一批”的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增加一批名牌产品。在抓“大”的同时兼顾了小企业的发展,颁布了支持和搞活国有小企业的若干措施。
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大大释放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全国的国企改革和发展发挥了探路和借鉴作用。深圳的国有企业从无到有,到2000年,我离开深圳时,深圳的国有企业总资产达到了1720亿元,年均增长41.7%。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各省、市地方国有企业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五)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到深圳,支撑起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后,市委市政府多次到国内一些省市招聘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到海外招聘出国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每个人都怀着梦想来到深圳创业,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包容共享的城市文化。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向前,经过近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六)中央给予经济特区15年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圳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吸引了电子工业部等国务院一些部门及一些省、市的投资,技术和人才也随之进入深圳。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台湾投资率先进入深圳,随着大批“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工业企业的进入,深圳市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水平,位居世界高校前100名,这些要素对深圳市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而有悟
回顾深圳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自豪地说,深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范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
深圳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央当年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牢记并践行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移世易,时代巨轮乘风破浪,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