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在信贷与投资驱动下,当前的总量复苏看起来几近“完美”。首季GDP增速达6.7%,硬着陆的担忧烟消云散,通缩魅影不再,而人民币汇率在年初加速贬值过后风平浪静。但对于后续经济走势,市场分歧很大。真正威胁经济复苏的不是通胀之忧,而是结构性问题愈发严重。实体方面,虽然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却持续快速下滑。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而占大头的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下行。金融层面,信贷大幅扩张的同时,信用债券违约案例却在不断增加。
彭文生指出,宏观政策应该回归“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组合。“紧信用”有利于打破信贷与房地产相互促进的顺周期,同时通过“松货币、宽财政”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这样的组合将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调整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
制造业效益低迷,民间投资大降
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这三大块投资是当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依靠扩大融资规模稳增长,带来了一场金融、地产和基建的“盛宴”。4月基建和房地产固定投资累计分别同比增长19.73%、9.00%,增速继续提升。大资本(包括一些国企)是这一场“盛宴”的主要分享者,而融资渠道少的大多数民间资本却难分一杯羹。
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至10.5%,其中,政府投资由去年底的9.5%猛增至20.6%,民间投资却由10.1%“腰斩”至5.2%。此次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间出现持续大幅背离,十年来尚属首次。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速首度落后于政府投资增速。另一方面,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背离的时间有延长之势。
国泰君安任泽平表示,民间固投大幅下降而全社会固定基本稳定,表明目前投资主要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支撑,投资结构恶化,值得警惕。
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近几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仅为5.5%。但人们似乎对此不以为意,甚至乐观地认为这是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减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其实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增加值的增速也不高)。也因如此,对于如何使制造业复苏,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划和行动,这突出地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不断降低,进而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正如日前权威人士所言,当前“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民间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推出并落实相关政策,为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民间投资总量较大,但主要是投资在制造业。制造业整体效益低迷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下一步还是有赖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并解决好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问题,让民间资本获得更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等投标的机会,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
房地产泡沫风险上升
一仍旧贯的信贷格局导致债务结构恶化,增加房地产泡沫风险,延缓金融周期调整,加剧中长期风险。自2013年以来,中国新增信贷整体不断上升,尤其在2016年一季度,新增信贷超4万亿,创下了2009年首季以来的新高;其中,住户部门的中长期新增贷款也在此时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1万亿。
尽管热点城市房价上涨,个别区域甚至供不应求,但大量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权威人士5月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权威言论称,房地产泡沫风险增多,要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新华社5月25日发表题为《去库存靠“加杠杆”无异饮鸩止渴》的社评称,大树再高也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加杠杆导致楼市“虚火”上升,放大楼市“虹吸效应”,资金过度向一二线城市集中,既增加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难度,也使热点城市房价高位跳涨。更令人担忧的是,金融杠杆既会催生房地产市场泡沫,放大金融风险,还会导致实体经济“失血”和“空心化”。
经济参考报25日也发表评论称,资金脱虚入实需降楼市“虚火”。当前我国社会资金存在脱实入虚的冲动,除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等原因外,房价高位过快上涨应该说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为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入实,需要有效抑制住宅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减少民间投资壁垒,提供优惠财税金融政策,营造社会经营实业氛围。
下半年经济增长较稳,通胀趋缓
中信证券预计,GDP同比增速将在三季度达到6.8%,全年增长6.7%。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上行,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强劲,但是受去年同期股市牛市的高基数影响,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将下行,约为6.6%。预计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和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回软,但是制造业投资将改善,股市高基数影响消失,有利于GDP同比增速继续攀高,约达到6.8%。四季度,房地产投资料将进一步回落至3%左右,制造业和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出现小幅回落,受此影响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约小幅回落至6.7%,2-4季度年化环比分别为7%、7.2%和6%。
下半年CPI同比通胀有望趋缓至1.9%,全年或为2%左右。PPI同比跌幅将持续缩窄,下半年将同比降3.3%。CPI通胀同比从去年底的1.5%升至今年4月的2.3%,加上首季信贷大幅扩张,导致市场对通胀的担心增加。寒冷天气导致一季度菜价大幅上升,同时猪肉供应紧张,是CPI通胀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天气转暖,菜价回落,同时进口粮价大跌和收储政策调整有望带动粮价稳中有降。
上述权威人士称,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年初时称,2016年是中国经济是最困难的一年,与4年之前温总理讲“中国经济是今年最困难的一年”的时候相比,经济要困难很多;尽管2016年经济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但2017年中国经济可能还要更加困难。
宏观调控乾坤大挪移:货币政策靠后,财政政策上前
上述权威人士称,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至此,国内的宏观调控正在悄悄地发生重大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要靠后,财政部的财政政策要上前。
5月26日,央行发布报告称,去年股市波动,为防止恐慌、促进市场稳定加大了流动性投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M2增速有所加快。从全球来看,为稳定市场被动注入流动性属无奈之举。
央行在这一份《201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特点的回顾》中指出,2015年年中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两次快速下跌。第一次是6月中旬以后股市大幅下挫,为防止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及时采取了降息措施,并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M2增速有所加快。从全球来看,这种为稳定市场而被动注入流动性的做法虽属无奈,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央行还指出,2015年7月份前后和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增长有所加快,主要是货币政策适度考虑了逆周期宏观调控以及金融稳定的需要。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已经出现货币信贷逐步回稳的态势。由于应对去年年中股市波动使当时M2基数大幅抬高,因此未来几个月M2同比增速可能还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当然,这主要也是基数效应在干扰同比数据,并不代表真实的增速,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M2增速将回归正常。
对于这样一份报告,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央行今后一段时间是要真正操作稳健的货币政策了;从紧不至于,但是继续放水就不要再指望了。
财政部5月27日则明确提出“政府可以阶段性加杠杆,支持企业逐步去杠杆”。意思就是,财政部要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时候稳住经济,思路很明显,全社会的杠杆水平要降下来,首先货币放水要管住,不要再加杠杆,不加杠杆的时候要稳住经济,可以用政府加杠杆的办法帮助企业去杠杆,企业去了杠杆活下来了,最后经济整体局面向好的时候,政府加上去的杠杆再自然降下来。
对于宏观调控的大转换,央行和财政部的角色换位,是一步不得不下的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