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穆迪将中国银行体系的宏观因素从“中等+”调整为“中等”,反映了中国经济体系的杠杆率从本已较高的水平继续攀升。宏观因素调整使穆迪重新评估了中资银行的财务因素和个体信用实力。
穆迪认为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不良贷款和信贷成本上升。未计为不良贷款的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数量增加,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此外,2015年影子银行资产接近GDP的80%。银行业和影子银行体系之间的关联加大可能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新的压力。
2012-2015年间,26家中资上市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猛增3倍,从人民币2.5万亿元增至人民币10.4万亿元。穆迪强调此类投资是资产风险的不透明来源之一。
但是,穆迪也指出几个缓解因素可支持银行的信用质量。包括:(1)虽然减值损失增加,净息差压力加大,但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同业中属于较好水平;(2)贷款损失准备金快速下降,但仍可提供一定的损失缓冲保护;(3)尽管资本外流造成压力,流动性不佳的投资组合增加,但流动性基本稳定;(4)资本水平虽低于全球标准,但依然充足;(5)不良贷款核销和转让增加;(6)政府支持仍然较强,也是一个主要的信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