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会长讲话 > 会长讲话

会长讲话


李子彬会长在第十届融洽会“共识、共建、共享、共赢”圆桌会议上的讲话

——共商共建 互惠互利
发布日期:2016-05-31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李子彬
(2016年5月30日)
 
  “一带一路”是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党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国际合作的重大创新。
  一、“一带一路”现状:春潮涌动,百花齐放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创新发展思路,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发展举措,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对外合作交流增添了新动能。比如,广东、福建、山东、陕西、新疆等地,都在结合各自省情,积极主动作为。
  1.广东以参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为突破口,率先出台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一是精心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以广州港、深圳港为龙头,以珠海港、湛江港、汕头港、潮州港辅助,联合香港,构建互利共赢的格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二是深化经贸合作平台。利用广交会、高交会等原有商贸平台,扩大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借船出海,在境外建设农业、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产业园区,推进境外投资合作。着力扩大与西亚、非洲等海上丝绸之路其他各国的合作为切入点,争当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的试验区。
  2.福建以国家“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定位,积极整合资源,建设漳龙物流金融园区、厦门航运交易所、全国首个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平台等三个物流金融服务机构。
  3.山东选择了沿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南线、西线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沿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重点做实日韩、澳大利亚、东盟和东欧等四大板块,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打造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济南综合保税区、铁路枢纽为重点,加快中西部物流大通道建设;建设青岛邮轮母港城。
  4.陕西侧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商贸物流中心。一是发挥西部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交通物流中心,将西安新筑站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物流集散中心。二是复制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建设陕西(西安)自由贸易园区。三是重点推进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在哈萨克斯坦与楚河州共建“现代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园”。四是推进陕韩产业合作园、中俄、中亚和中新等三个合作园建设,加快中意航空谷、中吉空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国际产业园区。五是设立500 亿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人文旅游、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5.新疆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三通道”(北、中、南三条通道)为主线,以“三基地”(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为支撑,以“五大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为重点,积极创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模式,做好国内省区向西开放的服务工作。
  此外,还有很多省区如云南、重庆、甘肃、海南等省区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自己的对外开放平台。
  二、“一带一路”中的天津
  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国际化的区域枢纽机场,是衔接“一带一路”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兼具京津冀协调发展、自由贸易实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多重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与沿线国家在经贸、产业、科技、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基础良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天津可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在产业投资、能源资源、贸易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促进跨境人员往来、商品技术集散、信息资金汇集,将天津打造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突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高效、跨境服务辐射能力强劲的战略枢纽。
  1.建设产业与技术合作高地。依托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在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产业走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提高生产要素国际配置能力。
  2.建设经贸创新合作战略平台。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优势,提升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大宗商品、技术交易市场,探索经贸合作新方式,着力提升国际贸易服务于商品集散能力。
  3.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基地。依托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实验区金融创新实践,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全面提升金融跨境服务保障能力。
  4.携手京冀,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借重首都科技、人文交流、国际交往优势,加强京津冀港口群、机场群合作,加快京津冀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经贸和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5.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市场准入,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优化通关监管服务。
  三、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快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省际间的协同发展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提升。
  (一)从国家层面看,缺乏省际间的协同发展战略
  从目前各省自己出台的“一带一路”规划看,各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战略路径具有很多“同质性”。这些“同质性”如果具体从某个省区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从国家层面看,一些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各省区都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即按照各自省区既有路径发展,过分强调本省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西部省区缺少从整体上考虑如何与东、中部省区的衔接,东中部省区过于强调点对点发展模式。由于各省区视角的局限,都极力争抢“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制高点。
  各省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发展路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省际间产业结构布局缺乏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及产业结构错位发展。西部地区共同选择物流集聚地、资源优势、金融高地、贸易便利化;东部省区共同选择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而在新兴产业方面,东、中、西部省区则全部一哄而上。
  建议中央政府加强推动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合作平台建设,成立各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小组,具体从实践运作层面解决省际间的战略协同问题。
  (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障碍和风险较多
  1.国内外的法制环境和技术标准差异所产生的障碍。我国企业“走出去”要面对与国内迥异的法律制度环境,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应对准备不足,由于不熟悉国外商业习惯、法律环境,以及缺乏国际项目经验等,往往发生“合同泡汤”、企业被罚等事件。一些国家长期执行欧洲标准,特别是电力、石油炼化、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形成固定渠道来源的欧洲技术标准体系和庞大既得利益集团。一些国家电力项目甚至明确规定不能使用中国标准,而是采用日韩或欧美标准。产能合作技术标准不对接,给中资企业进入带来巨大压力。
  2.企业国际化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对各国市场的特征和规则尚待深入了解,在品牌形象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外方违约责任追究、反倾销诉讼等方面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走出去”举步维艰。跨国产能合作涉及各国法律、汇率、财会制度及各种复杂因素,企业只有拥有完备的熟悉国际市场分析、商务规则、法律法规、投融资管理、项目管理等各类人才队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中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地区许多国家都是所谓“转型国家”,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期、“民主改造”探索期和社会局势动荡期。一些国家移植西方式民主“水土不服”、旧体制惯性强大、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常态化,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成系统性风险。“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多个国家,历史问题复杂,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武装冲突频发。境外“东突”、“藏独”、“民运”、“法轮功”邪教组织等反华势力与当地非法组织千方百计地袭扰破坏我海外利益。
  总之,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培育新增长点,提振全球经济。同时,有助于加强国际优势产能合作,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扩大国内各类配套投资,扩大沿海及内地全方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必然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需要整体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我们要坚持“亲诚惠容”、合作共赢基本方针,经过长期持久的合作努力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