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企业家 专家为民营经济的生存挑战“把脉”
发布日期:2012-04-09 来源:《文汇报》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的生存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有些中小企业能在逆势中活得相当滋润,有些企业却裹足不前甚至难以为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当前的经济及环境政策下,民营企业究竟该如何突围?在昨天举行的民企文汇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提高信息互通、认清产业未来、提高个人修为是助力中小企业突围的三大“秘方”。
认清产业决定未来
据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各类企业约36万家,其中大型企业1.3万余家,中型企业1万多家,小型企业7.38万家,微型企业27.24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99.62%。
然而,民营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制约的因素多,不确定因素更多”,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四难,用钱难、用人难、用地难、资源获得难,加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不断高企,导致企业的销售、利润、出口、投资均陷入瓶颈。
垄断行业的挤压、政策扶持不到位、信息不对称都是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不过在中国低碳行动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张桦看来,最重要的还需从企业自身上找问题,企业的自身决策十分重要。张桦曾做过调查,发现那些成长很好的企业有几条共通特性:一些企业对于本身的产业定位恰到好处,有些企业在创新上定位准确,适时调整并避开同质竞争和恶性竞争;而那些进入“关闭通道”的企业则大多盲目扩张、无自身定位。他说,有些产业本身已经“前途末路”,就别硬撑下去了,有些产业严重耗能,与低碳环保的政策不相符,这些产业不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也不受国家政策支持,需要及时转行。
信息不对称有破解之道
在市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办公室工作,宋晓辉副主任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把中小企业代表集中开个座谈会,交流心得,问问是否还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但他发现:企业代表大部分“跟不上时代”,明明出台了的好政策,中小企业却不知道,这让宋晓辉觉得,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互通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国家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相应的政策密集出台。去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此后各部委共出台29项配套标准;去年中央预算安排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已达128.7亿元。就上海本地来说,近几年正在着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1个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17个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经挂牌成立,上海中小企业网也已上线,最新政策都有公告……
但是大多数传统民营企业很少上网,挂在网上的信息如何能传到他们的耳朵里?
“我们正在考虑重新回归纸质信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速递渠道。”宋晓辉透露,他们将通过纸质传递的方式,把中小微企业不容易主动获取的信息主动推动到他们面前。张桦则建议,企业家需要平台来实现抱团取暖,合作互补。
提高个人修为向世界进发
“虽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但站在大背景下,也正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时机。”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吴建民给民营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21世纪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世纪,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资本、技术、人才、商品的全球流动,正为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机遇,“10年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每年为30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为600亿美元,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序幕刚刚拉开,今天的中国民企也应该有全球眼光。”
吴建民表示,企业要实现发展、走向世界,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去年11月份,吴建民陪同一批中国企业家去美国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这些企业家说话自然大方不客套,被美国企业家大加赞叹,这让吴建明想起了此前一个中国企业老总在德国谈生意的失败案例,那位老总在整个过程中,3次握手始终不看着对方,最终生意做成了,但德国企业表示“此后不会再合作”。吴建民由此感叹:“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不是偶然的,提高包括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的自身素质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