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解读“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1-04-22
编者按:“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本刊摘编了一些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专家解读内容。

   

  解读“十二五规划”

   

  赖伟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会”胜利闭幕,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我们正式走向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纵观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

   

  国际形势对我们形成了倒逼机制,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国际市场总需求锐减。以前,国际间存在东亚出口模式、美国高消费模式,还有资源供给国的经济模式,形成三角循环,世界经济处于黄金期。金融危机基本打破了这些模式,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复苏,纷纷推出振兴本国制造业的计划。从美国强压人民币升值、近年来激增的“特保案、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案”等事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未来五年,中国的出口行业将面临需求减少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格局必须改变。

  

   

  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将呈现很多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面临很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关注怎么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近阶段部分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已经看出了端倪。全球范围内,“二战”以后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顺利跨越这道坎,而大部分国家只能至此徘徊不前。如果还是靠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显然是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过去我们一直提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提高效率,这涉及罗默(Paul M. Romer)的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的知识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是改进供给效率。而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内涵,第一要转变总需求结构,要从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增长。第二是转变供给结构,从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增长,转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特别是服务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就是转变要素投入,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知识、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 “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小企业除了面临传统的融资难、市场准入、人才匮乏的等困难外,国际金融危机,也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通货膨胀风险不减,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走高,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美元持续贬值,成品油、铁矿石价格仍居高位,这些因素使中小企业在输入型成本压力增大的同时,产品出口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就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中小企业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鼓励中小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申报,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品牌,为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提供配套,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创新能力。

   

  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要针对中小企业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以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还要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二是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担保体系。三是要加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四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

  当前,不少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必须切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兼并重组应按照市场规律

     企业兼并重组,必须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应由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不搞“拉郎配”。从合作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提高生产集中度要适度,兼并重组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适合重组的重组,不适合就不要强求,不搞一刀切。

  兼并重组要取得协同效应

      通过兼并重组,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企业兼并发生后,规模得以扩大,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被兼并企业可以从收购企业得到闲置的资金,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而良好的投资回报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创造机能,使现金流人更为充足。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同时,企业资本扩大,破产风险相对降低,偿债能力和取得外部借款的能力提高。

   

  就业优先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二五规划体现了就业优先的原则。

   

  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就业岗位的增加有赖于经济发展,反过来,扩大就业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失业率高使大量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过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使社会公平难以实现,也降低经济的效率。就业也是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点。只有当前的就业问题处理好了,才具有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将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在结构调整中创造岗位

   

  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和运行质量,更关系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应超前预测,统筹规划,创新招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发展中大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两大部门,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而这两个部门的发展能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关键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能否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二五规划提出: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能源发展的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新思路。

   

  多元化发展能源

   

   能源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要保证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首先要保证能源安全。要求把能源问题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短期看来,能源紧缺不应该成为不可解决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如何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是一个长期挑战。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不是短期平衡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有:1、能源需求量逐年加速增加;2、能源建设进入超快阶段,无序扩张趋势严重;3、能源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4、我国石油进口的增加,影响了现有国际能源安全构架的不确定因素。

    

       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优化能源开发布局

   

  十二五规划提出: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新能源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依靠新能源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将是个长期过程。因此,应对资源和环境挑战,必须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同时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备。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要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等多种市场方式,坚决避免以拉闸限电等简单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要根据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节能减排指标。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核电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世界核电始终向着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技术更迭为标志,世界核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今天,第一代技术已被淘汰,第二代技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得到发展和普及,现在全球运行中的核电机组绝大部分为第二代,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把防治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当前,以AP1000、EPR为代表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已成为主流,AP1000在中国和美国,EPR在芬兰、法国和中国先后开工建设。在三代核电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全球已在积极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其最终实现商业运行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核电对安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旦出现严重核事故,不仅当前发展的好势头将不复存在,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10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目前,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落实好中央已经明确的技术路线,新建项目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最高的机型,集中力量对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电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