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京津冀一体化绝不应成为一场房地产狂欢

发布日期:2014-06-30      来源:《企业导刊》作者:欧阳君山
 土地稀缺确是个硬性约束,可住房的高空发展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运作不都可保轻松跃过土地瓶颈吗?可大胆假设:中国住房已大大饱和,甚至过剩!
   
   
   京津冀一体化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有媒体称之为“一号工程”。当前对京津冀一体化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尽管也有自己的角度及意义,但没有直捣黄龙。实质上,京津冀一体化是经济社会资源在京津冀地区的再配置,目的是达到资源分配更优化,从而主要为作为首都的北京解堵解围解困。不可否认,房地产会是这里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和房地产也几乎都必须先行,但京津冀一体化绝不应成为一场房地产狂欢! 
   
   第一,北京之所以堵、之所以围、之所以困,部分原因也在于房地产的泡沫化畸形发展。房地产泡沫本身是资源严重错配的结果,但由于房地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较重,它同时又诱导和带动资源的进一步错配。比方说,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眼下已严重过剩,一些钢铁企业甚至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原因应该也在于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大跃进给出了错误的刺激信号。
   
   第二,本人几年前就呼吁,要高度警惕中国房地产泡沫,中国住房或许已大大饱和,甚至已严重过剩。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中国人一向勤劳,再加上中国人对财富的强烈进取心——被认为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不亚于犹太人,如今更是乘市场经济之长风,几乎所有商品在中国都可以产能过剩。拿衣服鞋帽来说,甚至全世界都可以不生产,一个中国生产足矣,甚至一个珠三角地区生产够矣。再拿作为重要建筑材料之一的水泥来说,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历史数据,中国2011年和2012年两年内的水泥产量就超过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水泥产量,近产以一挡百。
   
   那房地产作为商品为什么就不能过剩呢?不否认快速城市化形成的住房刚需巨大,但哪一种商品不是刚需巨大呢?为什么别的刚需能够被市场轻易满足,独独住房就不可能呢?而且自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家通过政策支持,更加上银行通过按揭透支海量资源,房地产业生产效率理应更高,产能过剩实在自然不过,不过剩才是咄咄怪事。土地稀缺倒是个硬性约束,可住房的高空发展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运作不都可保轻松跃过土地瓶颈吗?凡此种种,完全可大胆假设:中国住房已大大饱和,甚至过剩!
   
   第三,“半桶水”的指导理论也决定了中国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中国虽然号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上,并没有自己的真家伙,沿用的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虽标榜自由主义,但对市场是一种什么机制、市场机制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实还是“半桶水”——似懂非懂不真懂!市场是怎么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呢?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博弈,市场价格趋向于一个均衡价格,即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如市场价高于均衡价格,则出现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直至均衡价格;如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出现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这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回答——均衡机制,简单讲,是均衡机制使市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的确没有错,但西方经济学在阐述均衡机制或者说均衡价格时,不幸而把具体的前提疏忽了——这是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笼统地讲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博弈,笼统地讲所谓“在市场上”。实质上,市场必须是具体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博弈也必须具体的,抽象地谈论市场竞争和均衡价格,貌似天衣无缝,实则漏莫大焉。最简单的,成交必须在限定系统内进行,均衡价格是在限定系统内达致的,如系统无限开放,均衡永远也达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当然就无从谈起。西方主流经济学在阐述均衡价格时,应该说隐含着限定系统的前提,但没有明确指出均衡价格有且只有在限定系统内才能达致。“言必称希腊”的中国经济学界也稀里糊涂地忽视了这一个根本不能忽视的前提——限定系统,正应了马克•吐温的话:“问题经常在于人们深以为然而不尽然的地方。”事实很明显,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没有从一“限”字出发,而是在所谓自由的裹挟下,政府也趁机甩掉包袱,几乎一开始就掉入了无序竞争,结果使投机者如鱼得水,市场严重偏离均衡,泡沫越吹越大。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一定要明白一点:市场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市场通过均衡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非两极分化,更非弱肉强食。偏离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所谓自由市场,是伪自由和伪市场!当务之急是真正厘清市场是一种什么机制、市场机制是如何优化配置资源的。
   第四,下一步的发展应把经济社会资源引导配置到科技创新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房地产问题的表态相当谨慎,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倾向性极其鲜明,那就是把经济社会资源更多更强地配置到科技创新上。有两个特别行动彰显了习总对科技创新的格外器重:一是2013年3月4日,习总书记来到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会场,一句开场白开门见山:“在党中央工作的前五年,我每年都去港澳组,当了总书记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二是2013年9月30日,也就是共和国64周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更特别的是,是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一反常规,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经济社会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与之相应,房地产投机的游戏应尽早结束,这才是真正的实干兴邦。
   
   第五,坚决打击房地产投机食利阶层。毫无疑问,房地产泡沫支撑不了13亿人口的大国崛起,而只会拖累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中国大陆目前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难道就没有房地产泡沫的功劳与贡献?房地产是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由于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极大抬高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基础成本,甚至也极大压缩了广大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严重打击创业和实业精神,侵蚀大国崛起的民生民意根基,必须想方设法打击房地产投机食利阶层,尤其要尽快推进房地产信息联网和公开——这也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前提。信息是自由交换的核心要素,没有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就不会有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体制上的透明度不足与灰色地带的广泛存在,再加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作祟,中国房市信息严重不对称。从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程度看,房价泡沫不言而喻,没有泡沫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