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计划,可否少点套路多点诚意?
发布日期:2018-04-24 作者:黄博阳
自2017下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了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以安居为主要手段,租房优惠、购房优惠、落户优惠、各项补贴等细则纷纷出台,在岁末年初人们再一次开始思考择城就业的关口,这一景象看上去煞是诱人,欣喜非常。
讲真,最初面对这一波“抢人”竞赛时,笔者和同事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各地方政府对人才的注重提高了,将区域经济和居民个人发展直接结合,这是发展思维改变的进步之举。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在梳理各地政策时我们发现,部分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细则中,不乏极为“诱人”的优惠。但标准之高,绝大部分人都无法企及。
以我国某中西部城市为例,该市于2017年底发布了人才吸引政策,将重点引进的人才分为A、B、C、D、E等类别。其中,A类人才的优惠最强力——送房子!而且还是180平米的大房子,在该市工作居住满五年后便可获取本市户籍。
那么哪些人能算“A类”呢?答案是:诺奖得主、两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选等。
想当年,莫言先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曾透露,想在北京买套房子;屠呦呦女士也曾调侃房价高、奖金买不起。不知现在去那座城市可否立即获赠一套?
无论可行与否,这“A类”距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太远。继续看看接下来的标准:
B类:包括国家“万人计划”中除杰出人才之外的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前5名等;
C类: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前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
D类:包括在世界500强、行业20强企业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的高管,具有高级职称、高级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牵头创办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等;
E类:包括具有硕士、学士学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
一张列表下来,曾以为自己“还算个人才”的笔者,顿时感觉自信心被重击了一遍。但又一想,马云、小米雷军、苹果乔布斯、微软比尔盖茨……一众今日的巨头,当年创业时恐怕都不符合这个标准,嗯嗯~心情顿时好多了。
从落实的细则优惠来看,ABC类人才过于高杆吾辈暂不奢求,D类人才、500强的高管可以拿到一个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最多发放3年。而E类人才除了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之外,也没有更多。有没有考虑过他们落户贵地真正最需要的什么?
其实,将人才分级并给出不同优惠类型的政策在我国并不少见,杭州市自2015年开始便有分类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亦根据各自的发展规划和未来重点,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吸引计划。
但我们发现,在刚刚过去的这一轮政策密集出台中,出现了政策内容重合度较高的情况。甚至有三座城市,一个位于华北、一个位于华南、一个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产业结构、财政收支、保障房建设规模等数据均截然不同,而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却十分相像。
他乡遇故知,原本是美事。若成套路脸,真情何以存?
事实上,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地方政府还是诚意十足的。比如重庆市的“鸿雁计划”,不仅考虑了自身对人才的需要,更进一步为人才的安居和子女、家属的需求考虑,细化安居政策;又比如成都,几乎是“零门槛”的落户入住规划,凭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沈阳、武汉等地更直接推出了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以收入为抓手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从过去几个月的“抢人竞争”中,人们能清晰看到各地在向着新的方向努力。每一项政策的设立和运行都像一场足球比赛,大脚已经开出,如何精细化组织进攻,最终实现射门得分,需要更多个性化、根据形势的考量。
少一点“套路”,多一些普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