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业型企业招人难当重“观念解放”
发布日期:2017-07-31 作者:堂吉伟德
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不如说是择业难。记者注意到,许多学生奔着公务员、国企、世界500强去,对最需要人才的中小微企业不屑一顾,哪怕是技术和薪酬都很有优势的“专、精、特、新”创业企业,在招聘市场也处于弱势。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创业企业求才若渴,但普遍面临校园招聘难的局面。企业或可通过品牌资源为自身做声誉背书,达到吸纳更多应届人才的目的。(5月30日《劳动报》)
尽管中小微企业开出了税后“1万+”的工资福利,在待遇上已“诚意十足”,不过依然难有巨大的吸引力,要么是招不到,要么是招来后就迅速流失。中小微企业一是规模小,二是不确定因素多,三是很难给人才一个已搭建好的平台。在前景依托于创业,还需要靠所有择业者共同奋斗和担当的情况下,若没有超强的创业意愿,或者说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招人难的困局。
相比于国企、世界500强,中小微企业显然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确定性,以及巨大而广阔的前景。创业型企业的活力在于此,张力在于此,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或许企业现有规模还很小,尚处于事业的初创阶段,不觉需要做大量艰苦而繁琐的努力,若是一旦走上了正轨,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每一个从业者也应成了创业者,成为这个企业最核心的价值。
这种状况的形成,跟所有从业者,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有直接联系。一直以来,“宁在国企混日子,也不在私企创业”,成为主流的就业选项。其结果是,无论是有资历的往届毕业生,还是没有从何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都把当公务员、进国企和世界500强作为第一二选项,而把进入私企或者中小微企业作为第三四选项。当彼此攀成为一种风气,则择业的选项就因为“面子因素”而变得缺少理性。最后,公务员、国企或者外资企业竞争激烈,人才出现了相对性过剩,而人才最稀缺的中小微企业求贤若渴,依然无法吸纳更多的人才前来就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创业促就业”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许多西方国家,创业成为最大的就业驱动和选项,优秀的人才则会把创业型企业或者岗位,作为自己的第一项选择,并在创业的过程中开创新的天地,创造新的价值。据初步统计,西方许多国家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在20%-30%,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者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的准备与动力不足,创业型小公司招不到人就不足为奇。
破解创业型企业招人难当重“观念解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争创业,个个爱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使之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与冲动,就离不开创业教育的推进与普及,以此夯实创业为先的认识基础。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成为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并发挥最关键的作用。要效仿国外高校的做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通识化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在熟知创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自我观念的解放;其次,政府应当出台综合性的激励措施,以政策组合拳举办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创业;再次,家庭、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各种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与大学生一道共同构建多位一体的体系,共同实施创业促就业行动。
创业公司税后“1万+”难招应届生,表象在品牌吸引力不足,就业能力动太强,根子在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行动力不够。破题之道,固然需要企业品牌站台,但以观念的转变带来创业的实质进步,才是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