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我们应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发布日期:2015-08-24      来源:导刊社     作者:范剑平

书名:《金融危机与改革》
作者:张育军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快6个年头,但至今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所花费的时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长。
    “市场出清速度决定金融危机时长和复苏能力。危机发生后,政府在应对政策和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只有决策迅速、行事果断、执行有力的政府及时采取破产重组、政府接管、并购重组等方式,真正做到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第一时间处理爆发风险的金融机构,才能避免风险毒瘤的持续恶化和扩散,赢得金融体系的复苏和新生。”(出自张育军书中前言)书中对比了美国在这次危机后的果断应对措施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打吊瓶”掩盖问题的措施。美国除雷曼兄弟倒闭外,其他金融企业这两年已经恢复元气;但日本长期没有出清“僵尸银行”和“僵尸企业”,最终酿成“失落的20年”的苦果。书中对美国应对危机中的十二个困惑难题和美国应对措施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对中国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如何果断处理金融违约增多的危情,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各国都在从制度建设上“亡羊补牢”。张育军先生在书中明确提出:“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从一定意义上讲,危机是改革的最佳助推器,危机时期是推进改革转瞬即逝、不容错失的重要机遇期。”书中用十个开放式的问题探讨了我国金融改革在危机后重点领域。作者身为金融监管实践者,提出的改革主张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启动,书中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有望在我国金融改革得到实践的机会。
    我在读这本书中关于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容时,受到很大启发。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框架的地位,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危机后各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中国,目前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软约束的特殊体制下,仅仅依靠金融领域内部改革恐怕难以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症和资金饥渴症使中国金融资源配置长期存在扭曲。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融资成本不断走高与这一特殊国情有关,资金市场在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时总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也与这一国情有关。中国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运作,需要金融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的联动。最近,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相信财政改革步伐加快,会逐步消除预算软约束机制,宏观审慎政策实施的环境得到改善,这才是解除中国金融最大系统性制度性风险源的关键所在。(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