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政策服务

政策服务


宏观调控新蓝图渐成形:从供给侧让要素流动转

发布日期:2015-11-17      来源:一财网

稳健性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几乎每一次调控思路的转变都给政策部署带来重大影响。近期,中央高层领导人在谈论经济时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中国宏观调控或将引来调整。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名政府官员和学者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改变,高层调整顶层思路有利于汇集改革力量,调配生产要素,预计不久大批相关政策就会落地。“从思路上统一共识有利于扫清当前发展道路上的一些分歧,对攻克重点领域中难点问题的改革提供了支持。”一名官员对本报表示,未来人财物等重要要素的流动也将逐步转向。

在谈论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目前被提及得最多的理念是“创新”。创新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领衔观念。体制的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已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

“供给”时代来临

高层领导人先后两天连续阐述宏观调控的同一理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紧接着,在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本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

长期侧重刺激需求的中国为何要转向供给侧?从近期重点经济数据可以看到,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投资方面,投资持续疲软,边际效益也在递减,而出口又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稳定的考验。在此情况下,刺激消费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驾马车。正如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所说,中国目前已经处在经济拐点和人口拐点叠加的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下降,传统的“三驾马车”的需求端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尽管消费强劲,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火爆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显,强化供给侧的改革成为较为突出的矛盾。此外,从供给角度看,目前现实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因素,生产要素聚集在低效或无效的领域制约着经济增长,供给端本身的调整要求也十分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高层领导人在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强调“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如何在供需政策调控的转变过程讲究好动态平衡也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新供给经济学论坛初始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告诉本报,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这样区分只是为了简化起见。所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防止学术讨论中简化的术语诱发简单化理解,将二者对立起来,进而诱发片面的做法。

“可以想象,假如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需求,照样无法推动经济发展。”刘培林表示,所以供需协调起来,形成生产率提升、供给增加、收入水平提高、有效需求相应增加的良性循环,才能推动持续增长。

未来哪些政策可期

此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其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首次,这一理念也引发了普遍关注。

“这次突出‘创新’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近日表示,《建议》基本都是从“供给侧”角度,如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体制等,来构建更多依靠“先发优势”的发展。

徐林表示,这些改革不是简单从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角度来看拓展这三大新动力,而是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来说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化问题,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徐林指出,新动力机制来自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未来可能会更多侧重于一些基础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比如产权制度改革、国企改革、金融和财税制度改革等。

习近平在之前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也提出四项具体改革措施,包括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在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也有券商报告认为,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组织,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这些都属于组织能力优化的新探索。“供给侧改革”将继续推进这些改革的前进。

此外,开篇所述官员也告诉本报,供给侧的改革未来更多将侧重于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重要资源将更多地流向新兴产业和需求端旺盛的产业,真正实现供需结合,供需皆旺。

供给学派曾经给“里根经济学”提供了核心内容,强调适当减轻税费和降低财政收入增速。目前来看,不仅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需要改革优化,无数小微企业更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鼓励创新,必然要采用减税等措施减轻企业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市场。

有评论认为,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