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了7%的底线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减轻下半年政府稳增长的压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7月5日会见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代表代表时,就率先释放了经济信号。李克强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推出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
可以看到,为了实现二季度7%的增速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稳投资方面,通过扩大项目包、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扶持PPP模式、地方债置换等一系列方式保证政府投资落实。同时配合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刺激信贷,降低融资成本。7%的成绩来之不易,也反映出稳增长的巨大难度。
从二季度或6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经济中存在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不少隐忧。亮点方面,首先是就业。上半年全国新增就业718万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标71.8%。保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就业,只有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避免失业率的突然上升。上半年就业形势大好,也就减轻了下半年保增长促就业的压力,即使经济增速有一定的下滑,也不会酿成社会动荡风险。其次是居民收入。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且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窄。第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4%,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占49.5%,上升到历史新高,目前第三产业排在第一位。从产业上看有上有下,下降的行业集中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领域;上升的产业有高科技、中高端制造业及民生产业。新能源汽车销售增加2.4倍,计算机增加1.1倍,工业机器人销售增加87.5%,智能电视51.7%,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56.3%。
在隐忧方面,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强,三驾马车都存在问题。首先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713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继续放缓。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增加投资,但实际效果欠佳。尽管房地产销售有了起色,但房地产投资依旧不振。2015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被当作“救火队”的政府投资受限于财政和债务压力,自四月起增速乏力,难以弥补社会投资不足带来的缺口。接着看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二季度消费增速依旧在下滑。再看工业生产。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现在谈复苏为时尚早。最后看进出口。二季度投资和消费同比增速都低于一季度,工业生产不振,之所以能维持7%的增速,靠的是进出口和服务业。但尽管6月进出口确实有起色,但国际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两三个月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15日沪指跌3.03%险守3800点,两市再现千股跌停,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无关系。不过,政府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完全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时滞。随着稳增长政策逐渐起效,下半年经济形势有望好转。此外,二季度许多经济指标虽然低位运行,但也显示出企稳回升态势,比如M2增速从4月份的历史低点逐月回升,6月贸易数据改善,财政收入增速回升,社零、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改善等。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正在积聚。
二季度中国经济艰难“保7”,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正在积聚。但多项指标仍然低位运行,企稳复苏的态势需要小心呵护,未来宽松政策基调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