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从国有化向民营化改革的路径

发布日期:2015-03-26      来源:导刊社     作者:胡艳丽

书名:《解放国企:民营化的逻辑与改革路径》
作者:张文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者在书中剑指中国近十年国企改革停滞,认为这将极大限制国民经济增速,扼杀国内经济活力,以至因国企享受的资源配置、行政保护等特殊国民待遇引发深层次矛盾。作者为未来国企的民营化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日程表,对中小型、大型、特大型国企的转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回答了诸如“国企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改?中国是否应该停止国企产权改革?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了吗?”等一系列备受争议的国企改革问题。就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此书堪称是一本全面探析国企改革路径,融学术、思考、实践于一体的力作。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国内供需出现极大逆差。此时中国除了少量集体经济外,工业生产制造几乎被国企包揽,而要想调动国企生产积极性,国家放权让利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1978年,四川化工厂等六家国企率先请求地方政府对他们实行放权让利试点。在当时特定的大背景下,国家放权让利,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松绑只是出于一种对常识的回归,对国内需求的回应,其实质是由企业到政府、由地方到中央,由下至上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进行的改革试探。
   任何的改革理想在遭遇错综复杂的现实之时,总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国的国企改革不仅未能得到有力的持续推进,在近10年反而陷入了停滞。
   “对于推行改革的人而言,风险不仅仅来自于改革效果本身的不确定性,更来自于政治体系、社会环境和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污点。”悬在探路者头上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利剑,同时还有一把人性的大刀。在出售国企过程中,原企业员工的安置问题,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作为国资主人的全体国民公平性问题,在各项保障性、监管性制度缺位,政策漏洞较多的情况下,权力失控,权力寻租问题都成了广受诟病的改革之痛。同时私营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假冒伪劣、环境污染、官商勾结等现象更加大了改革反方阵营的声音强度。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近30年迅猛发展,并非得益于国有企业的贡献,而是更多地来源于民间资本的迅速崛起。1979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约10%的增长,而在这期间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却从80%退到了30%。  
   作者指出,30余年的改革发展之路,国企经历了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再到黄金时代周而复始的轮转,这样的发展过程是与国际国内的大经济环境相匹配的,但在未来,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市场不会再给国企一个不需要技术含量就草长莺飞的粗放发展期。在强调科技、创新、效能、智慧的时代里,深植着行政基因、特权基因的国企,已无法适应需要灵活应变,竞争激烈的市场。除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国企必须渐次退出,让权于民、让利于民、还市场公平于民,再次释放民资、外资以及多种经济体的发展活力,使它们能够在市场上拥有可与国际企业平等竞争的资本。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一方面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影响,一方面恰恰是在占据大量公共、行政、土地资源的国有企业效能低下且压迫民间资本,此时国企的民营化成了改革绕不过去的关口,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作者认为的民营化即为“产权民间化、治理商业化”,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国家所有权向非国有投资者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要将过去行政化、形式化再加上内部人控制、分享的公司治理模式,过渡到商业化、实质化,能够实现现代企业治理、权利制衡的模式转变。(原载于: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