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提问的人
发布日期:2014-01-22 来源:《企业导刊》
书名:《提问的艺术:为什么你该这么问》
作者:['美']安德鲁•索贝尔(Andrew Sobel )、杰罗德•帕纳斯(Jerold Panas)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做一个会提问的人
文/白桂珍
好不容易遇到可以请教的“大人物”,我却往往提不出问题来,穷思苦想也没觉得哪一个问题可以问出口。我也觉得自己没有回答问题的急智。前不久,有个于我职业上很重要的人问我:“你在那个公司待了几年,有什么感想?”我一时大脑发懵,不知如何作答。上下左右看了半天,哼哼唧唧,终于说了几句话。由于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于是我就想,这提问回答的才智,就如王侯将相一般,真的是“有种乎”。
事实上,从内心来说,我当然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可是,一直以来,就是不知道如何改善,直到我遇到了《提问的艺术:为什么你该这样问》。
有个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直接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我早几个月看到,我想我是不会害怕任何人问我上面那个“你有什么感想的”问题的。
书中的故事大致是这样。主人公和同事代表公司去给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做演示,争取一个利润可观的大项目。尽管客户对竞标的这几家公司都很熟悉,但是一上来,客户还是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于是他滔滔不绝地把公司的历史从头到脚详细细细地介绍了一遍,讲得是声情并茂,无一疏漏。然而,这并未打动对方。反而让他们失掉了这个重要的客户。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只在自己,而并未真正去想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是这样,对方为什么会把项目放心地交给他们?
另外一个很相似的场景不久之后又出现了,这次主人公跟随公司的领导出面。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领导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您具体需要了解哪方面的情况?”接下来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不仅将会议带入了互动交流的氛围当中,还终于弄明白了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那他焉有不获得项目的理由?能够竞争到最后几位的,实力又能相差多少呢?
看了这个故事,我在想,下次再有人问我“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时,我为什么不能问“您指的是哪方面的感想”?
这样的大而笼统的问题,提问的人很轻松就能问出来,可是往往就难住了被问的人。有时候勉强回答了几分钟,却发现却并不是对方想要的答案,费力又尴尬。如果被问者能够抛出这样化笼统为具体的问题,往往能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也不会让交流陷入尴尬和难以为继的境地。另外对于提问者来说,如果真有想要知道的内容,不妨提问得具体一点,问得越具体,回答的人越轻松,也越能达到提问的效果。
生活中,能遇到很多正面反面提问的例子。提问得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提问得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书作者安德鲁和索贝尔这两位资深咨询师,在书中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场景,或发人深省,一语点醒梦中人;或让人啼笑皆非,摇头叹息。
也许你经常开会,大会小会,周会年会,时间拖得长,却得不到什么结果;也许你经常与客户吃饭应酬,本想与客户拉近关系,殊不知却无形中得罪了客户;也许你遇到难题,想要求教于重要的人,却总是把问题说得不得要领;或者当有人向你寻求人生的建议时,你却不知如何才能帮他认清自己的角色;当你为梦想的实现欣喜不已的时候,是否回想起对亲朋挚友的梦想却鲜有过问?
这一切的答案也许就在“提问”二字。提问是一门艺术,领悟深,功效则大。乔布斯、德鲁克、基辛格和苏格拉底在这门艺术上,无不造诣颇深。大师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的,但是阅读《提问的艺术》,追随大师的思路,至少可以做一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