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电子书产业迷局重重

发布日期:2011-03-31      来源:《中国投资•企业导刊》
电子书产业迷局重重
   
   
   
   
   中国电子书的市场机会在哪里?是没有商业模式,还是模式不合理?还是产业链没有打通,终端受制于内容?
   
   文/本刊记者 曾异香
   
   中国的出版业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电子书市场虽然热闹非凡但纠结更多。比如,技术公司的表现积极主动,而传统出版机构却只是被动参与,产业链也呈现下游终端阅读器一头热的局面,只见电子不见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僵局?中国电子书的市场机会到底在哪里?是没有商业模式,还是模式不合理?
   
   市场定位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于近日发布的首份《中国电子书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试图理清电子书市场的问题和症结。
   《报告》将电子书分为三种类型,即电子书1.0、电子书2.0和电子书3.0。《报告》认为,三类电子书在属性上存在根本性差异,代表了三个商业世界,有着不同的运作需求和发展规律,依存于不同的市场定位,尤其是需要不同的市场基础与发展路径,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商业模式,不能简单混搭,也不可能被通吃。对传统出版业而言,在电子书1.0市场,发展的机会远远大于挑战,而在电子书2.0市场,挑战将大于机会。电子书3.0市场则更像电影、游戏等娱乐业,巨大的风险伴随着巨大的成功。
   《报告》还提出了电子书1.0良性效应和2.0非良性效应的观点,进而指出,虽然在微观层面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任何一种电子书形式起步,但从宏观层面看,电子书市场的良性发展必将遵循先发展1.0市场,进而向2.0市场和3.0市场进行升级和突破这样一个规律,三个阶段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
   为印证上述论断,《报告》详细透彻地分析了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的现状和差别。研究认为,美国电子书产业的成功正是电子书1.0 的成功,电子书1.0成为主导,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有效,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已初步实现均衡,产业规模呈扩容态势,产业升级出现良性迹象。美国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无论是Amazon因素、产业链各方的博弈与竞合,还是社会支撑环境的构建,对中国电子书市场的发展均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市场阵地战
   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为传统出版企业和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平台商机。平台之争早就开始了,参战的,除了巨无霸中国移动阅读基地,以及未来发展空间可观的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基地,其他的企业,体量都还有限。
   前一阶段,平台玩家多以“内容平台+终端阅读器”的面孔出现。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辞海阅读器,浙江出版集团推出博库阅读器,二者的内容支持平台都有集团资源做保障。 
   汉王这个闯入出版业的“野蛮人”,也以汉王书城大力拓展数字内容资源,朝着亚马逊超级平台的模式发展。盛大文学在数字内容产业链上进行垂直整合,构建云端服务平台,宣称力图培育市场,方正番薯网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华文数字读物门户。
   纳斯达克新贵——当当网,挟纸书销售优势和资金优势进入平台之战,但目标明确,瞄准的就是电子书1.0,要卖的就是出版物的电子版。李国庆自信地说,“在对出版社的号召力上,我们给大家卖了11年的书,大家还是买帐的,终端服务器我们也接触了几个厂家,他们都表示愿意合作。”
   百度文库刚刚推出的百度文库书店,先期忽悠的合作伙伴,也是出版商。而擅长开集贸市场的淘宝网,去年推出淘花网,延续了淘宝网的优势,吸引数字内容商家入住,其经营范围,除了电子书,还有音乐、教育产品、视频等数字内容产品。亚马逊中国和苹果中国的内容合作负责人都是新近到位,其电子书销售业务的规模化启动,应该也是为期不远。
   快书包总经理徐智明曾反复强调他的观点“电子书的分销是资本大鳄的游戏,跟中小书店无关”。这话似乎得到了印证。新华文轩投资三千万,计划还要再赔个四五年。淘花网总经理卢亮,也以淘宝曾经连赔五年自勉,宣称在数字内容分销平台的建设上,要一条路走到黑,准备用5年或10年的时间来建成平台。
   2011年发端,上文提及的平台玩家齐聚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这使得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成了所有重要平台玩家首度相聚的产业盛会。
   平台大战还没爆发,但由于更多有影响力有担当的企业加入,有关游戏规则的讨论,开始产生效果。 
   巨人的加入,使竞争更有规则,也更加残酷。巨人的加入,标志着2011年电子书的平台之争,从游击战到了阵地战。
   
   产业链呼唤多赢利益机制
   启动电子书1.0市场成为出版行业的共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制定多方共赢的游戏规则。诸多伤害产业链一方或多方利益的陈规迫切需要改变。
   硬件赢利的模式无可厚非,可怕的是以牺牲电子书的内容价值为代价。阅读器预装模式缺乏清晰的定价规则和价值衡量标准,打包购买方式严重损害了内容商的利益,作为一种存在先天缺陷的临时性策略,已经到了退出的时候。
   非良性的电子书2.0效应导致电子书1.0定价偏低,这会使整个电子书产业的价值大幅缩水,这是产业链所有主体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研究总监马学海认为,中国的电子书1.0、2.0和3.0并存,占主导地位的2.0以盛大文学为代表采用了低价、免费或包月的定价模式对电子书1.0的定价分成模式形成了干扰。电子书1.0和2.0是两个不同的商业世界,这个逻辑必须尽快落实到定价模式上。
   台湾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先生坦言,在产业链上,大平台一定会欺负内容供应商,出版商和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只能有40%的分成。侯小强等业内人士希望能够建立内容商联盟,提高谈判筹码,追求合理的定价分成模式。
   合理的分成模式必然是基于专业的分工。在具体的实践上,当当网总裁李国庆认为,国内的分成透明度不够,电子书监管效率太低;李国庆和侯小强都提议,要预防亚马逊式的恶意价格战,既要自己赚钱,也要合作伙伴赚钱。湛庐文化董事长韩焱建议出版商尝试与亚马逊、苹果公司等合作,了解国外先进电子书平台上的定价与分成模式,积累相关经验。
   在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上,政府职能部门明确表态不支持全产业链通吃的做法,产业代表普遍对当前分工不细表示担忧。各司其位,各谋其利将成为产业的普遍愿望。
   
   市场纠结
   纵观中外电子书产业,重要玩家纷纷入场,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电子书和数字出版的很多边界和概念都很模糊,业界缺少共同的对话语境。
   针对上述的阵地战,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顾问程三国说,目前中国电子书产业的热闹其实是电子书2.0的热闹。以原创网络文学和移动阅读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书2.0产业在运营模式上的确有它的独特创新,但2.0的非良性效应也同样明显。中国电子书产业的纠结其实是电子书1.0的纠结。产业链没有打通,终端受制于内容,内容受制于销售平台,平台又受制于上游内容和下游读者及终端,出版社转型积极性不高,作者看不到收益不愿授权,读者拿着阅读器买不着可看的电子书等等,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形成了电子书1.0市场的悖论和僵局。
   《报告》提出警告:在恶劣的外部环境和电子书2.0的挤压下,电子书1.0有可能无法摆脱僵局,以致重蹈当年音乐产业受数字化冲击后的悲惨命运。
   如何才能破解纠结,启动市场。该次峰会为行业人士提供了可供延伸的思考框架,也为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对话及讨论提供一个共通的语境和视野。
   
   
   《中国电子书产业研究报告》将电子书分为三种类型:
   电子书1.0指传统印刷图书对应的电子版。美国的电子书市场的主要支撑产品均为电子书1.0。
   电子书2.0是指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电子读物。目前国内的网络原创读物,如盛大旗下的文学网站上的原创内容等,属于电子书2.0。国外一些自助出版和独立出版的电子书也属于电子书2.0。
   电子书3.0是指除了平面静态阅读要素以外,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实时变化模块、交互模块的多媒体读物,它还有增强型电子书等诸多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