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政策服务


金融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发布日期:2014-06-26      来源:一财网
 一 
   方面是货币余额不断攀升,一方面是企业融资需求依然难以满足,且成本较高。除了经济放缓影响企业效益和银行风险偏好之外,资金空转现象似乎依然存在。
   
   在广义货币(M2)余额接近120万亿的背景下,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近日称,大量交易在金融机构间进行,就是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金融离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很远。
   
   金融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李扬认为,目前存在许多“金融乱象”,最典型的有两种:第一,流动性过剩。钱太多了,现在将近120万亿,M2每年增长率非常快,远远超出GDP。本来市场钱多了,利率就应当便宜,但是在中国钱多了利率还是很高。第二,金融机构自我服务。“交易非常活跃,但是这么活跃、这么大规模的金融交易就是不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是不到企业当中去,大量交易在金融机构间进行。”
   
   金融机构之间大量资金的活跃也拉低了目前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价格,并已经接近去年流动性紧张以来的低点,但企业融资利率并未明显下滑。今年5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6%,而去年7月这一利率为3.54%,去年11月这一利率为4.12%。
   
   李扬还认为,像负面清单那样各种各样的清单,不许投向这不许投向那,从银行角度来看,这样算下来银行是做不了的,而且它的资金也不够用。“100元钱进来,20%的法定准备金要缴,还有超额准备金2%~4%、13%的资本充足率,还要有资本拨备覆盖率,50%的钱就花在这上面了。”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虽然在技术上不至于达到50%,“但这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就是目前各类的所谓监管政策极大地加重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宗良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占用的比例不至于达到50%,100元中银行应该可以贷出去70元左右。但这种说法确实表明了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限度和效益。”
   
   清理不必要的监管
   
   事实上,除了大量交易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之外,各种不当的监管也限制了银行的经营能力,如贷款规模控制、贷存比考核等影响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当下,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把不必要的监管政策清理掉,比如贷存比的问题,比如行业融资的限制问题。”鲁政委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也称,存贷比的控制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这两项指标的控制侵蚀了商业银行的金融自主权,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自主权的缺失扭曲了市场行为。
   
   李扬还认为,不允许投向房地产,不允许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但事实上资金就是流向了房地产、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你既然不允许它做,它就要‘翻墙’,于是就要搞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信合作的制度,用合作的方式把钱从银行里搞出来,资金倒一道就要加一道成本,倒了几道之后价格就上去了。由于钱总是在这里面来回倒,只见钱动不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足够大,只是大量的“僵尸部门”吸纳了太多的货币,中国的货币问题不是供给不够,而是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尤其是来自“三农”和小微的信贷需求。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公开表示,小微企业的融资大部分并非来自银行,而是来自民间借贷,以及二手资金的转贷。中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借贷中有绝对优势,往往利用其软预算制度投机套利,将借贷的钱再转借给其他小企业,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企业贷款利率双轨制。
   
   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了贷存比的问题,尤其是在要盘活存量、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的监管目标下。今年6月初,银监会曾表示,将对计入贷存比分子、分母的科目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加信贷供给。
   
   表外融资移至表内
   
   去年以来,监管层已经多次发文加强信托监管、控制影子银行等表外业务,而控制表外融资,使表外融资重回表内,也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重要方向。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社会融资规模8.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32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下滑,主要来自于表外融资的下滑,尤其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但表内信贷则在增加。
   
   以今年5月份为例,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174亿元。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708亿元,同比多增2014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063亿元,同比多增96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16亿元,同比少增85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96亿元,同比少减1045亿。
   
   宗良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委托贷款、信托和票据等有所下滑,这是社会资金总成本优化的主要方面,比如信托和委托贷款的平均成本至少10%以上,就委托贷款而言,部分企业以7%拿到资金,通过委托贷款转手就变成了10%甚至12%,往往造成资金的空转。”
   
   此外,巴克莱研究认为,受持续监管审查影响,表外融资金额进一步减少。5月表外融资金额从第一季度的平均值5260亿元、4月的2780亿元进一步减少至2080亿元。
   
   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下滑的背景下,近几个月央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已达约2700亿。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李志强认为,央行没有直接实施全面降准而采取“挤牙膏”式的定向降准,表明央行既想通过投放流动性来保证经济增长不破下限,防止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同时,又担心所投放的流动性引发新的投资泡沫和债务风险。预计未来这种“挤牙膏”式的宽松政策将延续,7月份降准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大(即可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但李志强还分析称,即便如此,考虑到政策滞后效应,宽松政策在年内也难以对经济形成明显的提振作用。
   
   不过,瑞银证券则表示,既不认为央行会很快全面降准,也不认为全面降准能起到明显效果。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信贷供给不足,而是缺乏投资意愿或投资渠道。
   
   “事实上,我们认为是时候让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转型来承担更大的重任,而减少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了。”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
   
   “相对而言,目前货币政策还是偏稳。货币政策是个总量的政策,而非结构的政策,不能太依赖货币政策进行结构调整,要适度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宗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