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导刊

企业导刊


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2016-04-26      来源:导刊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新词,这些年也有一些创业者喜谈工匠精神,遗憾的是,如果仔细观摩过他们的产品,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爱拿工匠精神说事儿了——活儿不好话来凑。

  曾经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敬业精神,有评论指出其核心是专业主义,追求极致。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尽管很多人爱举苹果公司和瑞士钟表的例子。中华民族也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古代的青铜器,后来的陶器、茶叶、酿酒、布艺,曾经样样精致。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

  光从职业找原因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上面说到的几门工艺,从社会生产角度看,是所谓的手工业,可从根上讲,却是一整套相互勾连的、细腻的、有讲究的生活方式——也唯有在这样的生活态度里,才有望滋养出工匠精神,进而陶铸出可以传之久远的优异产品。工匠精神是好产品好作品的灵魂,可如果没有堪配这灵魂的美丽实体,灵魂焉附?

  正如今日很多年轻人无法赏鉴中国书法之美,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赶上屏时代,传统中国的那套人与诗文与笔墨纸砚的书写系统,整个儿都被架空了,技术元素的迭代或许并不一定造成工匠精神的流失,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匠心不那么容易安定和安分了。而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得好:“我认为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映。”

  早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讽喻中国人常见的那种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生活态度,多么遗憾,那篇文章仍在讽喻今天。工匠精神的遗失,一方面,源于庶民生活美学的将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机体失序的象征,这是病,得治。

  人们常说,社会太浮躁,因为在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作为生产者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作为消费者,你一定不会说谎,网购晒单比明星代言要真实100倍。中国游客到日本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应该足够刺激中国制造商,所谓制造业的转型,最关键的恐怕不是虚头八脑地与国际接轨,而是脚踏实地,回归专业精神,与人心接轨。(原载于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