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1990年建立,1992年开始有独立统计数据。从1992到2014年的23年,第一个七年GDP年均增长20%以上,第二个七年GDP年均增长16%~20%,第三个七年GDP年均增长10%到15%,2013年开始低于10%。第一个新常态,就是高速增长结束了。
第二个新常态,是浦东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已经高于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第三个新常态,是可建设用地所剩无几。浦东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05平方公里,目前已经用了780平方公里,未来必须惜土如金。
在新常态下,浦东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原因一是浦东已经建立了和国际基本接轨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根据德勤的一项调研,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存活率为1/3,而浦东的存活率是67%,也就是说存活率比平均水平高一倍。由于有这样的环境,世界500强在浦东落户的有308家,在浦东建立地区总部的有220家。未来浦东还将致力成为民营企业总部功能的集聚地,从而带来新空间。
第二,浦东努力建立公共服务性质的技术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例如,浦东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度发达,国家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张江申报国家新药的成功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为了吸引具备高素质但缺乏资本的人才创业,张江建立了生物医药的公共服务平台,针对6个关键环节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创意,可以不必自己租实验室、租动物房、买实验材料、聘技术员,创业门槛和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浦东有很多得天独厚的环境,比如金融市场高度集中,这不是一般城市可比的。但浦东经验仍有借鉴性,其核心在于如何“对冲”成本上升。其一,是促进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的更活跃的流动和聚集,从而提高产出;其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其三,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所用,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
高成本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不可怕,只要能够降低制度成本,提高附加价值,让要素和市场具有高流动性。这就是浦东新常态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