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金融业转型期密集再融资属常态行为
发布日期:2010-08-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5日电(曹文萱)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近日在接受中新网采访的时候表示,2010年银行这样集中性融资主要因为去年银行放贷太多,今年资本充足率不够,所以用这种方法补充其资本充足率,这是一个常态行为,但是股权融资不一定是常态。
近日,汇金发债1875亿元,募集资金由国务院决定,由汇金公司代表国家用于向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两家机构注资,并参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银行的再融资。除此之外,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此前分别宣布将A+H配股融资450亿元、750亿元和600亿元。
在融资风景的另一边,银行收费风波也正此起彼伏的上演,银行服务与盈利之间的种种问题更成为媒体的焦点,更有媒体报出各家银行收费项目多达3000多项。同时,市场也正热议如此大额融资,中国A股市场是否有能力承压。
业务提高及创新需要时间
有专家指出银行收费风波凸显出国内银行国际竞争力与其强劲的利润率存在着巨大差距。对此,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提到,国内银行目前业务收入还主要来源于传统业务,也是中间业务以及存贷率差为主。这种盈利模式是亟待创新的,而现在其实在也在改进,可是这个创新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很好得完成。
同时,曹凤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这次使用股权融资的目的是用来补充银行资本资金充足率的,这个行为对银行提高本身的业务也是有好处的,其中也包括银行中间收费业务以及银行的其它服务。”
银行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创新的现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教授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也保持了相同的态度,郭田勇说:“创新是银行改革的根本途径,但是创新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所以目前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短期内立竿见影的盈利方法还是通过中间业务的服务性收费。”
银行股权融资短期内仍或重现
有专家指出,上市公司引发的强烈股权融资偏好对其公司治理机制或有一定影响,且对上市公司的成长也不利,这些有可能体现在对上市企业的合理投资决策机制造成影响,更有可能引发股东偏好与公司治理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
另外,也有可能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造成影响,因大多数上市公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融资,而不是根据投资需要来决定融资,从而导致融资金额超过实际资金需求,最后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
最后,股权融资为一部分短期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较大投机收益的可能,而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满足了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并在短期内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较大投机收益的可能,助长了社会上的投机心理。
对于国内上市银行密集的股权融资行为给银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郭田勇教授表示:“只要目前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不变,那么这种股权融资方式就是一个常态,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还是会通过这种方法再融资。”
曹凤歧则表示,“2010年银行这样集中性融资主要因为去年银行放贷太多,今年资本充足率不够,所以用这种方法补充其资本充足率,这是一个常态行为,但是股权融资不一定是常态。另外,这种股权融资的方式肯定会对中国银行业有挑战,但是在目前的战略转型期阶段,这个情况或将会逐渐改变。”
A股再承压 银行股魅力仍存
本周一,银行股表现低迷,在所有行业板块中,银行股跌幅居前,而且在上周A股集体上涨的行情中,银行股的表现也始终落后于大盘。在过半上市银行中期业绩喜人的背景下,银行股的欲振乏力让人担忧。虽然国有银行股权融资不仅仅限于在A股筹集,已将部分压力转移到H股市场,可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力颇然可见。
对于银行股是否值得股民继续关注,曹凤歧与郭田勇两位教授持相同的态度—“这个是股民自己的选择,要依据不同人的情况来衡量。银行股虽然股值偏低,但是投资风险少,而且分红率高,如2009年度工商银行的现金分红率达到了43.59%,建设银行达到43.91%。”此外,郭田勇也建议:“选择股票要看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
而对于银行股近期所承受的压力的问题,曹凤歧指出“银行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带来的压力肯定也是会有的,但是长期看这样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郭田勇教授也持相似的看法:“中国市场资金面充足,对央行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