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融资服务

融资服务


从美国经验看中国转型期经济新动力

发布日期:2014-08-20
2007年,中国GDP同比增速14.2%,与1992年来的最高值持平,12个月中采购经理指数PMI平均值达到55.03,出口同比增长25.7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
   
   2014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下滑至7.4%,是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一季度中采购经理指数PMI平均值仅50.33,出口同比下降3.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数字的罗列是冰冷冷的,但更冰冷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大幅下滑到7年前的一半左右,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撇开2008年“4万亿”救市的影响,大部分经济指标在这7年里几乎呈现直线下滑的态势。既然如此,目前中国经济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呢?这里只用三句话概括:
   
   经济增速换挡期,就是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变弱;
   
   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化解落后产能与创新;
   
   刺激政策消化期,就是对前期政策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和债务压力进行释放。
   
   经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和高层精神的领会,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字概括中国经济当前的情况,那就是“变”,而对此更官方的说法则是,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通俗地讲,经济之所以要转型,就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和产业格局,已经无法为继,现在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以及合适的产业格局来稳定经济的发展。
   
   美国新动力从两条主线出发
   
   不妨先看看美国的经验:纵观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要转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电气化工业时代,再到基础设施现代化时代,最后到八九十年代的结构调整,科学技术都无一例外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每当经济处于停滞或衰退的困局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更新都是经济重燃希望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就以美国八九十年代这次经济转型为例,看看有哪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在经历了70年代的“滞涨”后,美国经济实力在80年代初期急剧下滑,以钢铁、建筑、汽车等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来自国际竞争的严重威胁,国内汽车和高科技产业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日本和欧洲的产品所侵蚀。在原有模式和增长动力无法继续驱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美国人主要从两条主线出发,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首先是对原有的技术和产业格局进行改造升级。第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随着钢铁和汽车两大支柱性工业在80年代出现衰落和退步,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国内市场已经有接近30%的份额被进口轿车所占据,而钢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开始下降,各大钢厂出现关门和大裁员的现象。为保住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美国人开始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例如钢铁工业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和铸造技术升级来提高生产效率,汽车工业同样利用计算机以辅助设计、生产和管理等诸多环节。
   
   第二,兼并重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从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共掀起了两次并购重组的浪潮,金融业、传媒业、交通业的龙头企业在并购重组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的优势地位,确保了未来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同时美国的行业龙头还在不断地缩减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以优化产业结构,其中美国工业部门关闭了大量的落后工厂。
   
   其次是大力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第一,加大高新科技的研发投入:之前我们已经分析,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更新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复苏的核心驱动力。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样依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根据相关研究,90年代初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份额接近40%,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占比接近四分之一。事实证明,经过80年代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大力扶持,科学技术成为美国经济90年代的核心驱动力。
   
   第二,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尤其是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公司的投资,使这些公司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得以迅速腾飞,而当前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正是依靠风险资本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核心技术加上风险资本的投入,使美国的产业格局由传统的钢铁、汽车、建筑工业向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转变。
   
   用一句话概括美国的经验就是,在80年代的衰退期通过对落后工业的技术革新和对高新科技制造业的大力支持,创造了90年代经济腾飞的新动力和产业新格局。
   
   中国新动力三条思路
   
   回到中国的情况,与7年前相比,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下降了接近30个百分点。作为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纷纷出现了大幅下滑。经济增长动力的不断削弱,迫使中国经济进入“七上八下”的增长困境。具体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投资增速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投资的拖累,其中销售面积下降3.8%,商品销售额下降5.2%。同时,前期刺激政策造成的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积压,已经开始进入消化期,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也因此受到一定压制。
   
   出口方面,从中长期看,出口增速持续放缓,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是导致出口萎缩的主要外因,而决定中国未来贸易趋势的核心要素仍然在于国内产品本身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红利已经开始逐渐消失,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出口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逐渐被东南亚国家所侵蚀。传统、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开始下降。
   
   与美国80年代以来钢铁、汽车两大经济支柱的衰落相似,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目前中国经济与80年代的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都在于传统经济增长引擎的活力不足,因此80年代美国对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挖掘和产业新格局的转变思路,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思路一: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
   
   纵观整个制造业,从农副产品加工业到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再到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共涉及多达30个子行业。一方面,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一定的回落,有大量的陈旧生产设备需要淘汰,大量的闲置车间和工厂需要关闭。另一方面,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再廉价,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线将面临由人工向机器自动化的改革。因此,未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指向对原有生产线的改造升级,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代替之前的人工生产线,就如同80年代的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引入钢铁、汽车工业的生产线,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工成本的节约,将使中国传统制造业商品在全球贸易中保持优势竞争地位。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分析,对制造业生产线的改造升级,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代替原有的手工劳动,将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出口贸易两个方面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思路二: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
   
   我们认为,产业格局由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的转变,关键因素在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低附加值制造业支撑了我国长期以来“走出去”的贸易出口战略,拉动了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但如果从制造业商品的生产链角度来看,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呼似乎并不是什么美誉,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劳动力在整条生产链中付出了最多血汗,却赚回了最少的报酬,唯一欣慰的是,中国经济的确一直被这样的方式所拉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种“受累不讨好”的增长方式已经开始变得难以为继,未来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才能从制造业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从而使高端制造业及其出口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思路三:风险资本进入高新科技。
   
   不管是从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经济衰退的过程(尤其是美国八九十年代的例子)中看,发展高新科技对于一国经济的强大支撑都毋庸置疑。而除了政府直接加大对高新科技研发的投入和扶持以外,民间资本是一股必须要被利用的关键力量。如上对美国90年代发展高新科技经验的分析,将风险资本注入中小型高新科技研发企业,对于它们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成就了一批世界范围内的顶尖高科技企业(如苹果),而且这些高新科技支撑了美国90年代的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市场上,风险资本进入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制度并没有那么完善,并且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科技公司是否真正在做核心技术的研发,或者研发出的技术是否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最近体会最深的例子应该说是锤子科技公司,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发布会上对锤子手机性能、客户体验以及锤子科技成长过程的介绍,让人觉得钦佩和澎湃。但几个小时的发布会细细看下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罗在描述手机的某个零部件或某个设计方案的时候,总是“骄傲”地强调,这是来自世界上哪个著名的厂商、哪个知名设计师,接下来便是观众席的一片欢呼。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发现哪个手机核心硬件是来自锤子科技或是中国其他科技公司的自主研发,这可能是最让人难过的,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高新科技公司的发展方向,风险资本的注入是用于高新科技的自主研发,而并非对国外技术的拼凑。同是依靠资本风险建立的科技公司,锤子科技在各方面可能都与苹果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全新的开始和更值得期待的趋势,以及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