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构想到现实
发布日期:2014-09-30
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国提出并大力推动。如果我们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理解为国家行为,则这的确是中国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的重大地缘经济战略。
第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的复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请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历史记忆,而且昭示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的合作方向。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强大时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性开拓,不是建立在战争征服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在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中国更加平衡、多元的开放观。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地区不平衡性问题已经十分突出。2012年,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2%,外资所占比例不超过5%,与西部大开发之初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西部处在全国向西开放的前列,把一个封闭区域转变为开放区域,促进西部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
第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禀赋相异,产业结构不同,各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不仅同处于古丝绸之路线上,也都曾经历过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对应的民族,这种历史、文化、血缘、体制等方面的关联是开展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目前,中国整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扩大外需以避免经济下行滑落过度。事实上,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中亚大部分国家增长速度较快。比如,2010-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7.5%和5%,乌兹别克斯坦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5%、8.3%、8.2%,土库曼斯坦的增长速度为9.2%、14.7%、11.1%,塔吉克斯坦的增长速度为6.5%、7.4%、7.5%,仅吉尔吉斯斯坦的增长速度不稳定,2012年甚至同比下降。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增长较快的中国与中亚国家联系在一起,更好利用对方的市场,提振双方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
第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现地缘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相互协调。从统筹陆海关系角度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往来,不仅存在巨大的潜力,支付的安全成本较低,政治风险较低,并且可以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收获增进西部开发的稳定经济利益,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整体目标。
第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开拓稳定的能源、资源与短缺商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报告,到201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的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但以往倚重进口中东石油。中亚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赋存,各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借助于中亚的能源进口,可以保障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减少中国对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高石油依赖度的风险。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耕地较少,在人口总量增加而优质耕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需求成为重要难题。
当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济往来,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沿线其他国家。比如,中亚各国扩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可以减轻以往单纯依赖于单一能源输出通道的制约和风险,开辟可靠而稳定的巨大市场;中亚各国加强与中国的投资往来,可以吸引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进入中亚各国,改善各国产业单一局面;中亚国家在中国合作建立港口基础设施,可形成中亚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中国在风能、太阳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可增加中亚国家新能源供应,改善各国能源结构。当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可以倒逼中亚国家的体制改革。
中国应与中亚各国就宏观政策、贸易政策、就业政策、创新政策、改革政策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了解中亚国家的政策需求与市场需求,更好地引导本国企业参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