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


李平 :构建中国“精一赢家”的生态发展体系(下)

发布日期:2022-02-14

来源:《产业新生态》创刊号

作者:李平  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首席教授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终身正教授

构建中国“精一赢家”的生态发展体系

(下篇)

“精一赢家”有利于中国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从企业地理分布的研究发现,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国企)更可能将总部设立在超级大城市,而“精一赢家”企业则更有可能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县镇一级)涌现。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很多案例。中国县域经济强大的区县往往都是由一批“精一赢家”企业带动。这些“精一赢家” 的蓬勃发展吸引人才返乡工作,有利于资源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形成渗漏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尤其是带动小城市其他中间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国高铁与高速公路的密集分布,使大城市与中小县的渗漏效应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精一赢家”有利于减少贫富不均,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长期目标。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政策可将价值链下游组装产品的大型企业与价值链上游配套“五基”的“精一赢家”企业视为价值链两端有机搭配的“双龙头”:下游大企业为大龙头,上游“精一赢家”为小龙头。高价值细分领域全球领先,尤其是摆脱“卡脖子”限制的出路不在押宝少数大龙头企业,而在于扶持众多小龙头企业。这一“抓两头、带中间”的全新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对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独特重大意义,正如易经所言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值得特别关注,大小龙头企业都要在各自领域占据排名前3的赢家地位(例如美国 GE 的公司战略)。

我们认为,国企(尤其是央企,但不排除华为、小米、阿里这样高速发展的民企)常常扮演大龙头角色,而民企则全面扮演小龙头角色。从这一视角来看,我们提出一个涉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高度互补、密切合作的全新观点,即“国进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等“非此即彼” 或“非黑即白”两分法观点。

为此,“精一赢家”的发展,不仅利于中国中小城镇的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与超级大城市的城市化实现平衡, 避免虹吸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以产业互联网为“精一赢家” 打造生态系统

“精一赢家”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赋能以平台为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的生态系统。在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系统可从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的视角深入分析。具体而言,万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的概念起源于思科公司(Cisco),定义为“人类、流程、数据和事物的智能连接”。万联网不仅包括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还包括技术辅助条件下人与人的交互,是对更复杂且泛在连接系统的描述。产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的高级形态,是数字时代各垂直产业的新型基础设施,由核心企业或地方政府发起建设,产业集群、金融机构和技术服务商合作治理,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优化,构建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资源与金融等赋能,形成产业新生态,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共创与价值共享,实现大中企业的融通发展。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当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产业互联网新时代,也意味着一个“连接一切”的万物互联(包括人人相联的大社会个性化协同+边缘计算)多智生态(多智既指人类智慧+人工智能,也指人类智慧的个性多元化;既是产业生态,也是社会生态)呼之欲出。

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在技术方面含有三个内涵层次:一是以硬件为基础、实现数字化的数据获取感知层;二是以硬件/软件兼顾为基础、实现数据互联化的数据传播网络层;三是以软件为基础、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应用层。多元新兴技术在不同层次发挥不同作用,在数据化方面主要依靠硬件智能化技术;在互联化方面主要依靠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完成;“智能化”方面则主要由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

我们认为,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仅是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他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需要将其区分开来。如果需求消费领域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是B2C,而供给生产领域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是B2B,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则是将B2C与B2B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B2B2C商业模式。因此,我们认为,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是传统工业和新型智能(多智融合)的有机融合,即原有工业革命中的机器、设施与新兴互联网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其实质就是现实世界(例如实体硬件)与虚拟世界(例如数字化孪生)的跨界融合。因此,如果之前所有互联网范式均可采用平台概念(如双边或多边市场),而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才能也必须采用生态系统概念。

具体而言,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B2C 交易平台)、交易型产业互联网(B2B 交易平台)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B2C\B2B 交易平台,是以软件与线上为主,主要提供交易平台,缺乏定制功能,因而缺乏构建多业态、跨业态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善于整合“硬件+软件”,以及“线上+线下”,最能有效地提供定制产品与服务,对构建多业态、跨业态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最为有利;

(2)B2C\B2B 交易平台,主要获取简单的交易数据(因此不是真正的大数据),缺乏产品与服务的使用行为数据(这才是真正多元丰富的大数据),因而缺乏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善于获取产品与服务的使用行为大数据,因此最能有效地提供迭代创新的定制,对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最为有利;

(3)B2C\B2B 交易平台,一般局限于B2C需求消费端市场或 B2B 供应生产端市场,缺乏拉通整合需求消费端与供应生产端的跨市场能力,因而缺乏将B2C与B2B融合构建综合性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善于跨越需求消费端或供应生产端,实现B2B2C全价值链拉通整合,对构建B2C与B2B综合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最为有利;

(4)B2C\B2B 交易平台,一般局限于单一行业,缺乏跨行业的能力,因而缺乏构建多行业、跨行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善于跨行业, 对构建多行业、跨行业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最为有利。

以上四点相互依赖,形成相互赋能的“四轮驱动”,包括(1)与(2)充当前轮,而(3)与(4)充当后轮,共同构建“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独特四轮体系。这一点可以在阿里巴巴(主要是消费互联网或消费电商,以及交易型产业互联网或产业电商)与海尔(包括消费互联网、交易型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区别方面可以明显看出。

此外,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包括“工业 4.0”)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领域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是 B2B,缺乏拉通整合消费端与供应端的跨市场能力,因而缺乏将B2C与B2B融合构建综合性生 态系统的基础;万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则是将B2C与B2B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B2B2C商业模式,善于构建综合性生态系统;

(2)工业互联网一般局限于单一行业,缺乏跨行业的能力,因而缺乏构建多行业、跨行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却是善于构建多行业、跨行业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如果将消费互联网与交易型产业互联网视为互联网的1.0版(以交易信息为基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工业互联网可以被视为互联网的2.0版(以资源匹配为基础,解决资源不对称问题);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则可被视为互联网的 3.0 版(以赋能为基础,解决能力不对称问题)。最后,2.0版之前所有互联网范式可用平台概念解释,而互联网3.0版则需要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以上即为我们对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概念内涵的理解与构想。

对于“精一赢家”而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最为有效的方式不是举国体制,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需要更多依靠市场充分竞争,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市场准入, 提供各种扶持政策。政府的核心作用不在选择赢家输家,而在于打造有利于优秀企业不断涌现、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相比之下,更为有效的思路是打造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支撑下游大龙头企业与上游小龙头企业通力协作,通过市场提出需求,下游大龙头企业出题立项,吸引众多小龙头企业通过公平竞争答题结项。

为此,我们急需建立“产学研”创新研发生态系统,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研”,有效连接“学”与“产”。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以及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图片

最后,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预测、甄别、观察、评估精一企业成长发展全过程的整体、动态的指标体系。为这些企业提供研发孵化培育平台赋能的管理流程操作指南。

“精一赢家”的未来研究

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实践奠定了日本管理理论对全球的重大贡献。我们预期,中国“精一赢家” 研究可以促进本土原创理论发展。对于“精一赢家” 研究,我们建议鼓励跨学科研究, 利用不同学科理论发展、方法论上的不同优势, 从而发展中国独树一帜的原创理论。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应用导向学科,而在“精一赢家”研究方面应该汲取多学科的各类方法,实现,就是从实践上升成为理论, 再从理论落地指导实践,以此达到“ 有实践基础的管理研究”与“有理论基础的管理实践”,双方相互促进与有机统一。

我们建议,“精一赢家”研究应该鼓励学术界与实践界彼此搭配合作,互补各种知识与经验、积累成果,共同探讨,形成共享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既可以形成最佳学术理论,也可以转化为最佳实践指导,成为“参与性学术研究”(engaged scholarship)或“ 入世式学术”,成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生产方式。

管理学术研究的根本使命是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改进优化提供有效的启发与指导。我们认为,“精一赢家”研究将是一项“顶天立地”的开拓性原创研究,也是一项“知行合一”导向的研究,即“ 精一赢家”研究从中国本土实践中来,又回到中国本土实践中去。未来研究的关键点与突破口在于揭示“精一赢家”将聚焦与多元化融为一体的独特底层逻辑,以及为其提供有效赋能的生态系统,包括万联网式产业互联网。

研究者、实践家寄语

很高兴看到《AMT前沿论从》百期走向生态阶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建产业新生态。AMT企源研究院愿积极与各界连接。

——AMT企源研究院院长葛新红


李教授的“T”型战略很有启发,会积极参与推动产业数字化、产业新生态的雪球。

——云果产业大脑董事长孙月秋


《产业新生态》既有产业互联网的高度,又有专精特新的深度!通过政府、产业、企业多层联动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

——长三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张志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