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第三扇门”
发布日期:2012-03-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新年刚过,天津高新区的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收到了一份“开门红包”,得到了宝贵的资金支持。这份“红包”是怎么来的?
“第三扇门”打开
除了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第三扇门”――通过联手发行票据从债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今年2月,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12年第一期集合票据正式发行,这是天津中小企业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集体亮相,五家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得到1亿元资金支持。
据介绍,以往企业的融资方式通常是银行贷款,而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相比,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品种其实更加广泛,尤其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越来越受到关注。据了解,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国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推出的一种新的债务融资工具。一般由2个(含)以上、10个(含)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按照“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注册发行”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同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员不断丰富,市场深度不断增加,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环境。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国已有166家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00亿元。
发展速度迅猛
记者从人行天津分行了解到,近年来,天津市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末,累计发行821.5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331.5亿元,中期票据490亿元;全市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余额为563亿元,全国排名第七。
天津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比重不断加大。自2006年注册于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以来,天津陆续有18家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在全市直接融资总额中的占比由2007年的8%迅速提升至2011年的68.2%。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天津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加强,近五年来,天津市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与此同时,天津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量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上升,由2007年的1.01%提高到2011年的2.11%。银行间债券市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持作用明显,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天津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环保、高新技术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天津近年来集中发展的行业行业。
融资优势凸现
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有助于优化融资结构。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变企业对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减少信贷扩张压力,缓解资金供求矛盾。2006年,天津市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仅为12%,到2011年已达到了16.2%。
二是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以天津企业为例,2011年共有6家企业发行债券期限为5年的中期票据,发行票面利率在5.18%至6.64%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5.56%,发行中介费用占比根据发行规模和企业状况等略有不同,一般发行规模越大,发行中介费用占比越低,按0.75%大致估算,合计融资成本约为6.31%,比6.9%的3至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低0.59个百分点,比天津金融机构3至5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0.82个百分点。相较于间接融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更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
三是有助于帮助发债企业实现信用增级。通过积极的正反馈效应,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以实现企业信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用增级和后续发展。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化的市场,充分利用好银行间市场,将对金融市场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