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成长

创新成长


开拓创新求发展,节能减排创效益

发布日期:2012-12-10
开拓创新求发展,节能减排创效益
   云南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自1999年以来,曾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开展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创新工作,并取得了较大实效:①主产品黄磷电耗、矿耗、焦耗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②泥磷全部返回电炉;③引进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技术建成了10蒸吨/小时利用磷酸余热锅炉,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建成了4蒸吨/小时利用黄磷尾气作燃料锅炉。公司燃煤锅炉已停开,年可节约标煤6000余吨;④黄磷水淬炉渣全部用于水泥生产;⑤生产污水实现全封闭处理,循环使用,年可节水10万立方米;⑥利用黄磷尾气作原料烘干、热水燃料;⑦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利用黄磷尾气作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甲醇等多项科研工作;⑧目前正在开展利用黄磷尾气作燃料生产石灰工作等。
   一、企业概况
   云南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8年7月经分立式改制设立的股份制企业,2003年经产权制度改革为民营企业。公司现有4.5万吨/年工业黄磷,6万吨/年工业磷酸,2000吨/年工业赤磷,5000吨/年五氧化二磷,500吨/年超细赤磷,3000吨/年低砷黄磷,3000吨/年聚磷酸,1.5万吨/年食品磷酸等生产装置。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5015.8万元,出口创汇3539.4万美元,实现利润6563万元,上缴税金8858.5万元,公司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司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努力,以科技为先导,踏实工作,科学管理,形成了“以磷为主、环保优先、精细化发展”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各项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公司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螺蛳牌”商标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工业黄磷、工业赤磷为“云南省名牌产品”,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知识产权试点通过省级验收,为全国化工重点企业,中国化工500强——利税100强企业。
   二、节能减排创新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省、市、县关于黄磷行业环保、节能减排等政策的规定,针对黄磷属于“两高一资”行业这一特点,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工作。
   (一)根据江川磷矿、硅石等特点,优化黄磷电炉设计、完善各项工艺指标,强化现场管理。2010年,电炉电耗12918 kWh/t、焦耗1.49 t/t、磷矿消耗8.5 t/t,各项能耗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该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1989年,在江川县科技局的支持下,与江川县水泥厂、江川土肥站开展了黄磷水淬炉渣作水泥矿化剂和硅肥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全部水淬炉渣用于水泥生产,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1990年,开展了“磷矿山分采分堆科研”,充分利用了中低品位磷矿石,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开展了“中低品位磷矿利用”和“磷矿床经济模型”科研工作,两项均获“玉溪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我公司的矿山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四)1999年以来,尾气为期综合利用科研工作,先后开展了高一氧化碳部分复换,黄磷尾气合成碳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甲醇等实验,该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
   (五)黄磷尾气是高一氧化碳废气,CO含量在85~95 %之间,热值为2600 kCal/Nm3,还含有磷、氟等有害杂质,若将尾气放空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污染了环境。1990年以来,公司利用尾气作磷矿石、焦炭烘干和热水燃料,可利用尾气量的20%,年可节约标煤4000多吨。2010年,引进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技术,建成了10蒸吨/小时利用磷酸余热锅炉。2011年,在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研究2蒸吨/小时利用黄磷尾气做燃料锅炉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洗涤、分离等手段去除了尾气中90%以上的磷、氟等有害杂质后,用于锅炉燃料,建成了4蒸吨/小时尾气锅炉。目前,燃煤锅炉已停开,年节约标煤6000余吨,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六)1988年,引进昆阳磷肥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折流沉降中和、絮凝沉降等方式,实现了生产污水全部封闭处理,循环使用。2005年,建成了500吨/天末端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生活废水、机泵冷却水等。污水处理后全部返回生产系统,年节约工艺水10万立方米以上。
   (七)1990年以来,公司引进四川的泥磷回收技术。2011年,又引进管道过滤器过滤泥磷,泥磷100%返回电炉系统,节约了能耗,实现了泥磷的安全、有效回收。
   三、创新特点和具体措施
   (一)创新特点
   1.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瞄准节能减排前沿,结合公司实际,认真开展节能减排科研工作,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
   2.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优化生产装置,使生产平稳运行,不断降低原材料、动力消耗;
   3.把节能减排的中心放在“三废”的综合利用上,既降低污染,又提高效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机构。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落实,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一碳化工研究中心”,该技术中心通过了省级认定,制定了中心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
   2.加强培训。与昆明理工大学、玉溪技校合作办班,先后开办了化工班、机电班。培训人员达200余人,其中34人获本科、大专文凭。每年组织不少于5人次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的企业参观、交流和学习;
   3.落实经费。认真开展了包括“黄磷尾气净化”、“碳酸
   二甲酯合成”两项省院、省校合作以及“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矿床经济模型”等七项市、县科技项目,完成了包括两项省重点工程在内的十多项技术改造工作,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4.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如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黄磷尾气净化及一碳化工产品合成”、“黄磷尾气作锅炉燃料”、“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等多项研究工作;与上海化工研究院、云南省化工研究院开展“湿法磷酸净化及输送”项目等;
   5.鼓励支持厂内的科技人员开展自研和技术改造工作。如“磷矿山分采分堆”、“黄磷尾气用于泥磷回收”、“赤磷分级洗涤改造”、“磷铵洗涤系统改造”等项目的成功,为公司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6.落实鼓励政策。公司每年都对在科研、技术改造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项目进行奖励,科技骨干的工资均为人均工资的二倍以上;
   7.积极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如引进日本磷化学的“超细赤磷生产线”、省化工研究院的“磷酸余热锅炉”等;
   8.积极开展和国内先进企业的合作。如与上海厂家合作的“5000吨/年五氧化二磷生产线”、与得州厂家合作的“3000吨/年聚磷酸”、与贵州厂家合作的“电极自动升降系统”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使生产消耗不断下降;
   9.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如“黄磷尾气净化”、“黄磷尾气作锅炉燃料”、“水淬炉渣作水泥矿化剂”等科研完成后即转入工业化生产;
   10.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放在原材料、动力消耗和“三废”综合利用上,做到年前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验收。多渠道融资、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四、效益分析
   1.“三废”综合利用上:水淬炉渣用于水泥年收入在270万元以上;尾气用于燃料,年节约煤10000吨以上,创造效益在700万元以上;
   2.污水实现全封闭处理,泥磷全部返回生产系统,尾气利用在2400万Nm3等,间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即有效利用了资源、又降低了污染,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五、持续改进措施及其它
   目前,公司固体废物已全部利用,污水全封闭处理,尾气利用了40%,余下的60%正在开展“利用黄磷尾气作燃料生产500吨/天石灰”,装置建成后可将尾气100%利用,彻底熄灭“火炬”,届时,厂区环境将大大改善,年节约煤在1万吨以上。
   公司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