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政策服务


乳业"大限"逼小企业出局

发布日期:2011-02-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粒沙尘可能会坏了一瓶奶。在参差不齐的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如利剑高悬,近期“皮革奶”事件又再次让舆论的矛头指向“无良企业”。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此前的时间表,3月1日起,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大限”将至,《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了解到,现在已经发放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超过申报企业数的60%,仍有不少企业在排队等待“领证”,审核完成的最后时间将延迟到3月底。
   业内人士指出,不合格的小企业退出后,腾出的市场空间将超过10%,这些市场将被大中企业所“瓜分”。在中小乳企数量多而消费水平较高的东南地区,伊利、蒙牛以及一些外资大企业都在加强对中高端乳制品市场的布局。
   
   淘汰准入门槛提高,小企业面临出局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去年底发布的乳业准入新规,所有乳制品企业须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申请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准生证”:生产许可证。而2011年3月则是众多乳制品企业的“生死大限”:届时仍然没有领到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目前重新发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内主要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都已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了申报。现有的统计显示,已发放的企业数量超过申报企业数的60%。由于国内企业数量众多,仍有不少企业在排队等待“领证”。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国第三大乳业大省河北省采访了解到,目前该省工信部门的产业政策审核验收已基本结束,河北61家乳品企业中约40家左右通过工信部门审核,拿到相关文书后再提交质监部门审核。这意味着,至少20家乳企退出市场已成定局。
   河北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新的审查细则对乳品企业实施审核,需要一个过程。1月7日河北省质监局收到国家质检总局通知,审核完成的最后时间定为3月底。届时,能到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的乳企将最终水落石出。
   生产许可证的重新发放,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将导致大量小企业被淘汰出局。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有2000家左右,按照业内人士的估算,理论上至少有一半企业是不符合要求的。国家质检总局此前表示,对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的企业,坚决依法淘汰、依法关停。
   “乳品企业须一一对照国家相关标准,改造软硬件设施,以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生产企业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年版)》规定,乳品企业采购制度应按照有关规定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再进行委托检验。此外,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人员至少2人以上,这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是一大生死考验。
   “一部分企业没有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自动退出;一部分企业因软硬件不达标,没有通过审核。”袁运生表示,一些本来就因亏损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乳品企业面对行业市场重新洗牌,都有自己的权衡: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有的企业光设备就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市场前景却不容乐观。而且,不光是设备投入的问题,日常监测中药液、试剂、样品、人力成本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格局大企业“瓜分”份额,高端市场竞争加剧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新一轮的格局调整中,大中型企业有望成为受益者。陈连芳认为,乳制品小企业本来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消费者认可的都是品牌产品,一般不敢去买那些杂牌子。门槛提高后,乳制品行业由大中型企业支撑的大格局不会产生变化,但小企业的退出毕竟腾出了很多市场空间,大企业可以去开发这些市场份额,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的中小乳企占多数,小企业退出后的市场将会被大企业瓜分,成为非常有前景的市场。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居民生活水平高,乳制品消费程度高,将成为乳制品企业重点布局的区域。伊利、蒙牛以及一些外资大企业都加大了对东南地区的投入,比如伊利借助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拓展当地市场。
   面对更大的市场空间,大中型乳制品企业会不会对小企业展开收购?蒙牛乳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小企业的数量虽然多,但市场份额并不大。对于达不到生产要求的小企业,大型企业不可能进行收购,即使要收购也是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四川一家乳制品规模企业的工作人员说,曾有一家小企业找上门来要求被收购,但考虑到两家企业的市场重叠而没有接受。
   “很多小企业的生产设备不符合新要求,大企业肯定不会要这些落后的、浪费资源的产能。”陈连芳说:“乳制品行业的兼并重组更多地还是在大中型企业之间进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北乳品市场中蒙牛、伊利、飞鹤、完达山等外地大型乳制品企业所占分量最重,用奶量占80%左右,河北本地企业只占20%。“三鹿事件”后恢复发展最好并有着“扛起河北乳业大旗”之称的石家庄君乐宝被蒙牛收购,贝兰德乳业被黑龙江完达山收购,河北乳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在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中高端乳制品市场成为“必争之地”。陈连芳认为,只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做高端产品,高端产品占他们销售额的比例越来越高,可以增大利润空间。
   一些证券分析机构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蒙牛乳业的产品组合在向高端产品倾斜,在高利润产品领域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拥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伊利股份近年来积极布局高端奶粉,高端奶粉的市场份额将保持增长,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亮点。
   宋亮介绍说,在中国中高端奶粉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外资企业,比如多美滋、雅培已经在中国市场投放特殊配方的液态奶产品,迈开了向中国中高端液态奶市场进军的步伐,他们首先瞄准的是东南地区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液态奶市场。
   
   空间行业整合速度加快,中小企业须差异化生存
   
   “三聚氰胺”阴魂未散,近期爆出的“皮革奶”又使国内公众对国产乳品的恐惧心理蒙上更厚阴影。宋亮认为,中国乳业经过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又反复经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意味着乳业的生存环境在恶化。由于企业过多,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容易让中国乳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生产好产品的企业往往被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通过价格被排挤。
   事实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乳制品产业政策,包括提高门槛和加强安全检查,更多地将“食品安全”纳入了考虑范围。2月1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2011年要深化包括乳制品在内的重点行业领域综合治理,切实保障食品重点品种的安全。
   随着乳制品行业的进一步“净化”,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行业的长期发展。上述蒙牛的负责人说,重新发证对于乳制品行业将产生很好的影响,会进一步规范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从光明乳业、三元股份、皇氏乳业等几家上市乳企披露的2010年度业绩预告来看,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了正增长。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宋亮认为,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乳制品产业的集中度一定很高。对于中国而言,2000多家企业肯定要走向整合,在未来的5年到10年至少会被淘汰一半,剩下1000家左右。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政府提高准入门槛之外,生产成本的增加也让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宋亮认为,从2009年开始,随着养殖环节博弈能力增强,未来10年中国原料奶价格不会像以前那么低了,加上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不断蚕食地方市场,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将成为趋势。
   不过,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完全无法在市场立足。陈连芳认为,从世界乳业发展来看,同质性很强的企业集中度非常高,差异化的产品的企业数量则非常庞大。国外有很多生产奶酪的手工作坊,规模很小,但保持了特殊的口感和营养,因此也生存得很好。
   袁运生认为,新规实施肯定会使乳企数量减少,但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乳品行业不同于容易高度垄断的行业,乳制品花色品种繁多,产品结构多样,奶源稳定、销售良好的中小型企业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后,也有自己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