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调解室的一方天地里,没有法庭的庄严肃穆,却常常上演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拉锯战”。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调解员李宏岩,以专业的法律素养和耐心的解调艺术,成功化解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一起因美容服务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促成被告某美容院主动履行付款义务,原告李某对调解结果表示高度认可,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案情回顾:预付费服务引争议
原告李某在某美容院办理预付消费卡后,因原门店倒闭,其剩余服务被转移至另一个美容院,李某对新美容院的服务质量提出异议,要求退还剩余费用,但双方多次协商未果,遂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法院委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介入调解,调解员李宏岩迅速梳理争议焦点,他敏锐发现纠纷核心在于服务标准认定与合同义务承接问题。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信任危机。
专业调解:释法明理寻平衡
在整个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李宏岩连续三天梳理了双方提供的合同内容,他秉持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双向沟通+法律疏导”的调解策略。
一方面,李宏岩曾多次与美容院负责人详细释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预付方式消费及合同转让的法律责任,强调经营者需诚信履约。在此期间,他还多次电话沟通,用同类案件让美容院负责人认清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李宏岩耐心倾听顾客李某诉求,期间最长电话沟通长达1个小时,将情绪化诉求转化为可量化方案,沟通引导其理性表达预期,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针对双方分歧,他多次组织协商,逐步缩小意见差距。
圆满结局:多方共赢显实效
经过调解员李宏岩多次为双方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美容院一次性退还李某未消费款项,李某自愿放弃其他诉求。协议签署后,李宏岩持续跟进履行情况,确保款项如期支付。
顾客李某收到退款后,感慨地说道:“调解员既讲法律,又通人情,真正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美容院负责人则表示,通过这次调解,让其更清楚了经营中的法律红线,今后一定规范服务,严格履行合同义务。
工作启示:司法暖民心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找到当事人自己都没发现的那条共赢之路。
此案是“法院+专业调解”机制化解民生纠纷的典型实践。调解员李宏岩以“不偏不倚、法理相融”的工作方法,既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又为小微企业敲响合规经营警钟,实现了“纠纷化解、普法宣传、经营规范”的多重成效,为优化消费环境贡献了调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