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被告特殊身份导致程序受阻的民事纠纷,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调解员甄子丹的“破局式”调解下,从僵局难破到“部分代偿+原告谅解”的圆满结局,不仅为当事人免去冗长诉讼,更彰显了专业调解在化解复杂矛盾中的灵活与温度。

这是一场看似普通的民事纠纷,却因被告2的个人特殊身份陷入“程序死结”——被告2无法按正常法律流程提供有效委托代理手续,这意味着案件既难以推进审理,调解工作也因“主体程序合规性”问题停滞不前。
原告急于维护自身权益,却因程序障碍无从发力;被告2虽认可部分责任,却因身份限制无法正常参与调解;被告1也陷入“陪跑”困境,案件一度卡在“两难”境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案件核心争议清晰,关键在于破解“身份导致的程序障碍”,遂委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进行调解。
经验丰富的驻点调解员甄子丹接手调解工作后,面对“程序卡壳”的特殊情况,甄子丹没有机械套用流程,而是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从“厘清责任、疏导情绪、寻找替代方案”三方面切入,逐步打开局面。
甄子丹深知,“面对面沟通”是打破隔阂的关键。她先后两次组织原告、被告1、被告2进行线下面谈,避开复杂的程序争议,先聚焦案件核心事实。两次面谈下来,原本对立的各方,逐渐从“互相指责”转向“理性沟通”。
线下面谈之外,甄子丹更用数十次电话沟通搭建“信任桥梁”:对被告2,她耐心解释“特殊身份不是免责理由”,同时倾听其无法提供手续的实际困难,帮其寻找“既能担责又合规”的路径;对原告,她坦诚分析“诉讼周期长、执行难度大”的现实,引导其换位思考“拿到部分补偿比僵持更实际”。
经过多轮沟通,甄子丹捕捉到关键突破口——被告2虽无法正常参与程序,却有“代偿部分款项以化解纠纷”的意愿;原告也并非执着于“全额追责”,更在意“尽快拿到补偿”。基于此,她提出“部分代偿+原告谅解”的和解思路:由被告2代为偿还涉案大部分钱款,原告则主动向法院申请撤回对被告2的起诉,后续仅针对被告1推进程序。这一方案既绕过了被告2的身份程序障碍,又让原告及时获得权益补偿,瞬间打破僵局。
最终,在甄子丹的主持下,各方达成一致:被告2一次性支付涉案大部分款项,原告对被告2表示谅解,自愿向法院撤回对被告2的起诉;案件后续将仅围绕被告1的责任进行审理。
此案的成功调解,不仅切实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使其及时获得了大部分款项补偿,也为存在特殊情况的被告2提供了化解纠纷的路径,避免了程序空转,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将矛盾化解在庭前,让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传递了司法为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