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听出经济“强”声音
发布日期:2014-07-16 来源:一财网
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既听取了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也发表了关于经济形势的看法,让市场听到中南海的信心“强”声音。
在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近期经营状况和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时,李克强说,我们对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一些企业负责人在发言中讲到,目前生产经营仍有不少困难。李克强指出,企业兴则经济兴。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责无旁贷。要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为企业松绑。
今年以来,李克强至少有五次主持与经济形势有关的会议,此前还有:7月3日,李克强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6月10日,李克强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6月6日,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经济工作座谈会;3月26日,李克强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如加上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总理出访关于经济形势的表态,公众对于李克强关于经济形势的“强”声音耳熟能详,纵观他的这些讲话,主要是三大内容。
首先,展示中国信心,李克强在分析当前经济遇到了何种下行压力后,都会回到鼓舞信心的支点——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合理区间”是信心的基础,确保增长和就业不越出下限、通胀不突破上限,这就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纵深。
李克强多次提到,今年中国有信心实现7.5%的GDP增速目标,并表示政府已经准备调整政策,以确保政策可以发挥作用。为什么需要总理反复强调信心?因为信心的因素可以改进“三驾马车”的状况,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公众才会放心消费、商人才能安心投资、企业才会尽心出口,在此时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也有助于经济预期的自我实现。
其次,督促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做好服务,既要切实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也要落实各项“微刺激”,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尽管李克强说过,政府错装的手要回归本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相反,在当下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大背景下,政府是完全大有可为的。
比如,李克强多次提到各级政府都要尽快出台实施公开透明的权力清单制度,国务院几天前还出台意见要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即实现清单之外非禁即入,限制政府的权力。倚重互为表里的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既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也是为了迅速和国际接轨。只有借助内外之力,政府才能打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再次,鼓励企业抢抓机遇、敢闯敢试、主动转型,只有抓紧促改革、调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才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此番座谈会,与会企业负责人来自外贸、建筑、金融、家电、农资、互联网等行业,这些行业里既有方兴未艾的领域,也有面临重大挑战的企业。在李克强看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归根到底要靠企业。
对企业而言,不能坐等观望,必须掌握转型升级的主动权,正如李克强所言,企业在闯市场中不能仅靠价格竞争、更要靠质量取胜,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提升竞争能力,努力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换句话说,不管企业现在已经面临困难,还是暂处于优势地位,都需要依靠改革创新,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
李克强反复通过这样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既听取市场主体的声音,也传递中央政府的态度。通过这样的良性互动,政府的经济决策能够更符合市场需要,而市场的失灵也能及时为政府知晓。各级政府若能领会和贯彻中央的这些意图,企业也能在“强”声音中获得启迪,那么政府、企业和社会都会收获多赢的结局,实现中国经济的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