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8月5日刊登题为《成为富裕的工业国家为何如此难》的文章,作者是维南德·冯·彼得斯多夫-坎彭。全文摘编如下:
全球国家分为三类:贫穷国家、富裕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发展成就体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摆脱赤贫状态。但中等收入国家跻身富裕国家行列的情况则要少得多。
根据世界银行现在的分析,即使是巴西、印度和南非也很难在未来几十年内晋级为发达国家。更糟糕的是,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将不得不做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十年大幅放缓的准备。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因德米特·吉尔在2007年创造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词:当国家达到一定收入水平时,就会陷入难以逃脱的陷阱。对此的解释是,中等收入国家既无法再与低工资国家及其大规模生产的简单出口商品竞争,也无法与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竞争。
根据世界银行现在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自1990年以来,只有34个国家和地区晋级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些凤毛麟角的成功故事背后还存在特殊因素。
一个问题在于,确保各国从赤贫跻身全球中等国家的成功因素,与使各国跻身发达国家的因素并不相同。在世界银行看来,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对生产性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很大帮助,但回报会不断减少。对于下一阶段,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认为合适的产业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技术以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世界银行报告的作者认为,有两个因素对于实现晋级非常重要。国家不应搞重复发明,而应整合国外已经开发的技术。此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不再与时俱进的公司、职业、技术和公共机构必须被抛弃,以为新事物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