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求解中小企業發展之困:融資難題+轉型困境

发布日期:2013-07-19      来源:经济日报
    企業難,中小企業更難。調查顯示,佔我國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正在遭遇生存困境——外需下降、成本上升、融資困難、負擔過重、轉型艱難,面對國內外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其中,融資難又堪稱轉型發展的“攔路虎”。
   
   為求解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解決之道,7月13日至15日,首屆中國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在京舉行。作為全國首個以促進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性交易會,業內人士與專家暢所欲言,實質性的融資談判一個接一個——
   
   我國有著1300多萬家中型和小微型企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佔比超過99%,對我國GDP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
   
   然而,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每況愈下,轉型升級一路荊棘。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切實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融資難題
   
   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需多管齊下。企業要努力轉變觀念,金融機構要探索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體制機制,監管部門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目前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面臨的第一個大困難就是融資成本太高。經濟學家成思危在投融會的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上指出,中小企業要想向銀行借錢,首先得靠關系,沒有關系借不著。按照銀行傳統的貸款評估,中小企業通常面臨著信用不足、抵質押物不夠、經營風險大等問題,如果“沒關系”通常就意味著“沒得談”﹔第二得舍得花錢。目前,我國不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仍處於監管“盲區”,違規收費現象並不罕見。在一些地方,即使中小企業能貸到款也不是按照銀行公布的貸款利率,有的要收咨詢費,有的要浮動幾個點,有的甚至先把利息扣下來。這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
   
   因此,要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需要多管齊下。
   
   從企業方面來講,中小微企業要努力轉變觀念,和更多的金融機構開展更為深入的洽談,開闊融資思路和渠道。
   
   從金融機構方面來講,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應逐步探索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體制機制,開發更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和評價體系。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建議,應鼓勵民間資本興辦小的機構,如社區銀行,小銀行等,因為它們天然就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基因。另有金融界人士則提出,“要多使用創新產品,譬如金融租賃,因為金融租賃是僅次於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的第三大融資工具。”
   
   從監管部門來講,要加快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力爭杜絕暗箱操作、違規操作,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功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建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推進政民企交流是一種新的形式。例如,可探索如何建立小企業信貸獎勵考核制度,如何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如何解放小微企業貸款的核銷程序等問題。
   轉型困境
   
   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會迫使企業自覺轉型升級。但僅靠銀行和企業的市場行為解決中小企業轉型難題效率較低,短期內政策支持與全社會的群策群力更有效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面臨的瓶頸主要有科技研發力量薄弱,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技術設備老化﹔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另外,由於中小企業往往缺少技術、品牌、銷售渠道等競爭優勢,其企業經營轉型的成功率也相對較低。
   
   “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會迫使企業自覺轉型升級。優勢企業往往通過兼並重組,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說。
   
   但同時,也有專家學者指出,僅靠銀行和企業的市場行為解決中小企業轉型難題效率較低,短期內政策支持與全社會的群策群力更為有效。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強調,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力量,政府有關部門要將中小微企業作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和國辦文件的重點,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節能減排。
   
   就此,朱宏任表示,要把提高中小企業素質作為政民企交流的基礎性工作。面對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水平低,管理不規范,信息不對稱,資金不透明等現狀,要幫助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財務誠信用工方面的培訓,提高中小企業自身融資能力。
   
   同時,轉型升級進程要加快,中小企業沉重的負擔也要減下來。業內人士認為,中小企業當前依然面臨稅負比較重等問題。有專家明確指出,這兩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慢但支出不慢,所以加大了非稅收入。事實上,稅負過重不止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更抑制了企業的轉型步伐。因此,一定要將國家的政策落到實處,如支持中小企業減輕負擔,擴大市場准入,減少審批等。
   
   應對危機
   
   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也是商業法則。危機並不意味著企業的終結,相反,可能是一個新生的信號。小微企業既要有前行的“進路”,又要學會找到可再次發展的“退路”
   
   在中小企業面臨的諸多難題中,制造業的中小企業更難。來自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在光伏產業最熱的時候,江蘇省有1042家光伏企業,但是,在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當地光伏企業已削減至不到200家。市場調節讓諸多企業走上了破產、轉產和破產重整的多條道路。
   
   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也是商業法則。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曙光在中小企業困境轉機論壇上表示,治理產能過剩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是以市場化去行政化、去管制化。第二,結構調整不僅要注重產業結構調整,也要注重消費結構調整,但核心是競爭結構的調整,其中包括兼並收購重組。
   
   危機並不意味著企業的終結,相反,可能是一個新生的信號。每年有無數家困境企業進行重組、破產或清算,這其實都是市場中最正常的現象。經濟的寒冬為危機並購帶來了春天,制造業和金融業的中小企業者都應在市場中做好准備,機會的大門永遠會向敏銳的投資者打開。
   
   “大家應該打破‘破產’就是不吉利的陳腐觀念,要看到困境也是機遇,尤其是在新《企業破產法》引入旨在挽救困境企業‘重整’程序的制度背景下,讓廣大中小企業感受到更多的解困和發展之道。”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高級法官劉敏呼吁,既要有前行的“進路”,又要學會找到可再次發展的退路,中國中小微企業發展提升的潛力和空間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