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发布日期:2011-04-19
股指期货推出一年来,市场总体平稳有序,市场功能初步发挥,市场秩序理性规范,基本实现了股指期货平稳上市和安全运行的预期目标。这仅仅是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端,未来随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功能的逐步发挥、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协调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品新时代必将快步到来。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我们充满期盼。
进一步深化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初衷是为证券市场提供一个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是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理性地发展。虽然投机和套利是活跃股指期货市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首要目标。过去一年,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还没有成为机构投资者交易策略中的常态。因此,未来应坚定地将发挥套期保值功能作为股指期货的首要目标,进一步深化市场功能发挥。
坚定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思路上,有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金融衍生品的危害性,应暂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事实上美国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负面角色的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场外金融衍生品由于不在交易所进行标准化的集中交易,而是交易双方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灵活设计后,一对一进行的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场外金融衍生品容易规避监管机构的监管,是美国投行牟取暴利的主要场所。金融危机中,股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因为运行规范、价格透明、流动性高、监管严格,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也是金融危机后恢复最快的市场,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一年来的平稳运行也足以证明,对于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只要监管到位、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是完全可以做到运行平稳的。因此,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思路上,对于场内交易市场应在落实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对于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则要慎重,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适时推出新品种,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逐步推进,金融机构对利用市场化机制进行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条件日趋成熟,潜力巨大。
当前的通胀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中,货币的超量发行是诱发通胀的直接原因,而货币超量发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巨额的外汇储备。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是摆在我国宏观经济面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企业,对规避外汇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这就为人民币外汇类衍生品的推出奠定了市场基础。
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动作又如此频繁,导致当前市场对于规避利率波动风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推出国债期货等利率类衍生品的条件也基本具备。当前的经济环境、监管能力和交易所风险控制手段也已相当成熟,在借鉴股指期货平稳运行一年的经验上,适时推出利率类金融衍生品是大势所趋。因此,从交易品种上,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是稳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交易品种,以逐步完善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品种结构。
引导正确投资文化,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从投资文化角度入手是关键,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在参与股指期货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股指期货盈利,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投资文化相对短视。当前要引导正确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明确股指期货的避险文化,逐步建立“避险第一”的交易文化观。从以前的注重风险逐步向管理风险过渡,不单纯追求股指期货单方面的收益,在套保的基础上追求低风险的综合收益率,这是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工作。在这样的健康文化下,投资者将逐步适应股指期货时代的投资模式,更加关注基本面因素,对庄股、题材股的追逐将趋于谨慎。
继续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力度。股指期货的出现将逐步影响现货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和交易方式,尤其是对机构投资者的改变较大。过去,由于整体缺乏避险工具,导致机构投资者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股市下行时,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不能对冲风险,锁定收益。股指期货出现后使机构投资者更加理性,进一步增强避险意识,随着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将逐步成为主流。
因此,未来应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入市,为基金、QFII、信托、保险、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做好充分准备,继续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力度,促进机构投资者尽快转变传统单一的盈利模式,逐渐形成机构投资者专业化、长期化和稳定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