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政策服务

政策服务


国务院批准中小企业板设立,两步走向全流通

发布日期:2006-08-08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王胜忠 辛文仁
“国务院刚刚批准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的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证实。此前,类似的消息已经在深圳证券界广泛散播。 

为这一结果,经济学家刘纪鹏形容深交所变成了“ 盼夫归的新嫁娘”。在历时三年半的守候与努力之后,深交所终于可以结束“望夫石”的生涯。 

“在这个批复里,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的股份分两步实现全流通。”这位熟知中小企业板全过程的官员进一步透露,“这一消息近期就会正式公布”。 

四个独立和两步走 

从最初的高新技术板到创业板,到最后以中小企业板的名义面市,4年间,称谓的几次变化还是值得玩味的。 

中小企业板最终落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根据记者的了解,在国务院的批复里,它将与目前的深圳主板市场保持距离,即“中小企业板独立挂盘、独立交易、独立披露信息、独立设立指数”。

“独立指数不计入深成指和深综指等,这四条独立要求显然是为了方便将来和创业板对接,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就把创业板的市场经营模式划分成平行市场和独立市场两种,纳斯达克就是独立市场。”由此看来,中小企业板以这种形式出现,还是为以后变身为创业板埋下了伏笔。 

国务院的批复里,明确了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此前,关于企业的规模大致有一个共识,即流通盘在3000-5000万股左右;而上海证券交易所仍然专注于大型企业的上市。 

自2000年有了将深圳证券交易所改造为“二板市场”的动议之后,同质化、均衡发展的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暗中展开。当时,将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主板市场,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的表达是“代表着中国经济主流”;将深圳证券交易所定位为创业板,深交所副总黄铁军的阐释是“创造知识经济神话”。其后,主板、创业板之争一直搁置,但深交所在2000年11月停止发行新股。近4年间,是开创业板还是中小企业板,深交所的走向一直不明朗。尽管有基于风险等多种考虑,但两个交易所及其所代表的城市却是无法忽略的因素。 

先在深交所挂牌中小企业板,这是国务院的意见里表达的中小企业板分“两步走”的第一步。而上市企业,初期将从在上交所门外排队的已过会企业中挑选,上市条件(三年持续盈利)、发行审核、信息披露等都和主板一样,股份同样区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第二步,会考虑逐步取消上市企业必须三年盈利的限制,转而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 

上交所、深交所这样分工,主要基于“明确两家交易所各自的定位,避免恶性竞争出现”的考虑,这位官员愿意承认这只是他的分析。 

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中小企业板由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监管”,这位官员透露说。之前,对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的监管权基本在证监会,这样,交易所的权限扩大了。其次,“对中小企业的认定要经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会审”。“这既有风险防范方面的考虑,也有微妙的权力重新分配”,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评价说,“尽管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定位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板,但短期内这一板块由于股票数量还比较有限,对市场的影响暂时还难以体现出来”,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何诚颖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这样认为。 

“全流通”绊住深交所 

“‘全流通’两次绊住了深交所”。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深交所迟迟未能开出创业板的主要原因。“第一次是2000年新股停发前后;第二次就是最近,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出台之后。” 

2000年10月19日,深交所首次发布《创业板市场规则》咨询文件,征求各方意见。当时,深交所设置了“创业板公司管理部”等与主板相同的整套班子,并在交易系统、信息披露、创业企业培训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当时的信息披露系统已经做到即使创业板第二天开,网站系统也能跟上的地步”,一位深交所人士说。 

也就是这份咨询文件改变了一切,市场各方对创业板的低门槛和全流通两大问题加以“批判”,“创业板”随之搁置。 

后来,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政府官员先后表态,提出先开科技板或中小企业板。但因为全流通、高风险的印象业已形成,市场对改良后的创业板仍难接受。 

2003年出现了转机。1月,履新不久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到深交所视察,一位券商老总在座谈会上谏言要改变沪深交易所之间不战、不降、不走的“胶着”状态,尚当时并未表态。但两个月后,在回应广东省人大代表尽快推出创业板的呼吁时,他表示“会认真研究”。6月29日,CEPA计划签署,深圳地位得以提升。7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示,“深圳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发挥示范作用”;随后,国务院调研小组奔赴深圳,似乎是对“深圳已被抛弃”这个炒得火热的话题的否定。8月18日,在中小企业融资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论坛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深交所可参考纳斯达克。市场一致认为深市重发新股的信号已十分明显,甚至有高交会前中央高层要来深宣布新股重发的传言。但这些流言,就像随时登陆深圳的台风一样,刮过了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2004年2月14日,深交所进行配售新股测试,市场认为此举意味着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已进入实质性的技术准备阶段。但即使是在九条意见出台后,深市重开新股仍然被悬搁。 

“现在又在考虑全流通了,深市发新股如要全流通,在时间上又要等,深圳一度很担心‘全流通’再次绊住深交所。” 

中小企业板这样安排,显然绕过了这样的障碍。 

第二步怎么走?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板带有过渡和权衡的性质,但它成为深交所重发新股的最好理由,这对深圳市十分重要。 

某种意义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出现给深交所甚或深圳市带来了意外之喜。在2004年1月的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经济学家刘纪鹏笑称,深交所和它的联手是“一对难兄难弟走到了一起”。 

问题是,开出中小企业板之后,又如何走向创业板?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深交所也为此做了相应准备,如刚被提升为深交所副总的陈鸿桥原来就是素有“黄埔军校”美称的创企培训中心负责人。 

但四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当年热衷创业板的企业热情已冷却,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就明确表示,“科瑞集团旗下一家生物制药企业也考虑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但如果该市场不能够实现股份全流通,就不打算在这个市场上市,会转道海外市场”,态度相当坚定。 

经过长时间游说和努力而来的中小企业板,能让深交所甚至深圳市获得他们曾经所预期的结果?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何诚颖这样建议,“为使创业板更加有吸引力,推出以成长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监管及运行国际化的新市场,并且依托新市场对香港的证券市场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此外,应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深圳积极参与包括货币、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法人股转让市场、外汇、黄金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试点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