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转型困境与金融支持
发布日期:2014-02-28
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环境下,经济波动中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小微企业。去年以来,由于经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原因,致使众多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日前交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运行分析与展望》报告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依然是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的主要领域。如何既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实现转型,又保证小微金融的健康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具体看,目前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产能过剩影响。数年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投资措施,带动了数倍的银行信贷投入“铁、公、基”等大项目,随着国内投资趋缓,经济增长减速,环境治理措施落实,致使目前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围绕这些行业上下游的铸造、机械加工行业的中小企业盈利水平自然明显下降,有些企业甚至难以为继,出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险沉淀现象。
其二,成本上升影响。在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多种制约因素中,成本上升压力让小微企业最为不堪重负,企业一方面要不惜代价保市场保订单,另一方面又要面临利润被挤压的生存危机。近年来,加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成本普遍上升,加之流通费用增加,使得小微企业举步维艰。由此,长三角、珠三角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纷纷停工或倒闭。治理结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的中国小微企业如何化解成本上升因素,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向较高附加值、精细制造靠近,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
其三,宏观政策影响。自去年中央推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后,一些依赖公款消费而生存的餐饮、酒店、旅游、花卉企业订单大幅下滑。据海南省酒店与餐饮协会秘书长介绍,今年春节前,不少企业年夜饭预订业务被取消,部分酒店超过一半的包厢被退订。这些被退订的宴席多为政府单位和企业的年终聚餐和团拜会。使这些依赖公款消费而畸形繁荣的企业迅速转型,真正面向大众,依托理性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当务之急。其四,电子商务兴起的影响。零售企业是受电子商务挤压影响最大的行业,有人预测,90%的服装批发市场5年内将消失。近两年来,随着“双十一”电商销售额纪录的不断刷新,传统百货、服装、家电销售企业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传统商贸业中的小微企业更是前景堪忧。
面对目前众多小微企业生存困难,转型不力的局面,金融业有责任助其一臂之力,使其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本着责任担当与商业经营相统一、业务发展与风险约束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措施。金融说到底是风险控制的行业,对投资和放贷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前提。目前,小微企业缺少有效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一个主要因素是小微金融风险定价体系不完善,因此,要注重增强小微金融的风险定价能力。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易走向两个极端。定价低则不能充分覆盖小微企业违约风险;定价高,加之小微企业多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需办理登记、担保、公证等手续,又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需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和定价标准,按照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实行“高风险、高定价,低风险、低定价。”商业银行需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目标收益、综合资信情况以及企业的承受力、成长性等多个参数综合确定一笔贷款的利率水平,对不同贷款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使信贷资金价格真实反映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中承担的风险及成本。目前,有些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较为简单,往往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方式,容易操作,但灵活性不强,信贷供需双方难以做到互利互赢。
为此,商业银行需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提高风险定价水平、资本使用效率、费用效率、员工效能和价值客户的比例与贡献度纳入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在这一业务领域展开竞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更优惠的贷款条件,发放更多的小微企业贷款。这无疑将有利于众多小微企业跨越转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