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观点 > 财经观点

财经观点


乡村行·看振兴|宁夏红寺堡:特色兴产业 农民不“猫冬”

发布日期:2023-12-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银川12月13日电 题:宁夏红寺堡:特色兴产业 农民不“猫冬”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棚外寒风呼啸,棚内绿意盎然……最近大棚里的辣椒到了长势关键期,活多一个人干不过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刘思胜专门从附近村庄雇了俩妇女。

  “得精心照顾呢,过年就指着这些辣椒卖个好价钱了!”从一名普通打工人到合作经营者,他适应得很好。

  刘思胜种植的大棚属于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看中当地光照强、无污染等优势,该企业投资2.5亿元在红寺堡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黄花菜产业园。今年5月,水发吴忠农业推出“企业与农户合作运营模式”,即企业提供大棚、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农户投入劳动力,最终按比例分配收益。

  “新模式下,多干多拿、干好多拿,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水发吴忠农业副总经理岳晓东说。

  刘思胜5月包了11座大棚,按企业要求统一种植水果番茄,产量高、价格好,辛苦3个月收入5.7万元。“打工一个月也就挣三四千元,这3个月就赚了过去一年的钱,累是累,但高兴!”他说,希望这一茬辣椒也能带来好收成。

农民刘思胜(左一)正在大棚里干活。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摄

  开发建设25年来,红寺堡区已成为23.5万移民的“新家园”。在如期摘掉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后,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增收,是摆在红寺堡人面前的重要命题。

  产业是增收致富的硬支撑。为此,红寺堡区转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禀赋,通过拓展生产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等举措,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培育形成了葡萄酒、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数据显示,红寺堡区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以上,对农民收入贡献率突破70%。

  人迹罕至、寸草不生,这是昔日茫茫戈壁给人留下的固有印象。但在从事蛋种鸡养殖的人眼中,戈壁却是“风水宝地”,非常符合蛋鸡生物特性,能有效降低疫病发生可能。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蛋种鸡养殖企业,据该企业副总经理杜建峰介绍,2021年,他们在红寺堡区的戈壁滩上建设了企业第4个养殖基地,年存栏父母代种鸡100万套,年产父母代合格种蛋约2亿枚。

  “我们采取集中养殖、分散孵化模式,4个集中养殖基地均建在戈壁滩上,希望能让世界看见戈壁滩的生命力。”杜建峰说。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红寺堡区的养殖基地俯瞰图。(受访者供图)

  养殖基地也有效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红寺堡养殖基地员工总人数约500人,月平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这里,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等技术掌握好后这些员工也可在自家养殖蛋鸡,进一步提高收入。”杜建峰说。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还需要年轻人。正是抱着这一目标,“90后”大学生刘朋鑫2020年底辞去国企工作,返回家乡红寺堡区创业。收购枸杞鲜果榨成原浆、加工当地牛羊肉、招聘主播做电商……他通过“工资+提成+分红”的模式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红利,聚集了30多名像他一样的“90后”“00后”扎根乡村,将当地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农民增收。

刘朋鑫公司的年轻主播正在直播。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摄

  “乡村缺少就业机会是年轻人进城打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希望能把先进模式引入乡村,吸引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让我们的乡村更有活力。”刘朋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