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17日电 题:海滨小城乘“风”起——山东乳山海上风电产业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栗建昌、王阳
走进位于山东乳山市的远景零碳产业园内,各厂区井然有序,生产线满负荷运行。一个个像是巨大太空舱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主机,从生产线组装完成后陈列在厂区里,非常壮观。
“现在看到的一期项目是今年上半年刚投产的,达产后一年可生产200台7MW及以上海上智能风机。我们还将引入发电机、齿轮箱、变频器制造及新能源制氢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远景能源制造部乳山基地负责人孙谦说。
这是位于山东乳山的远景零碳产业园生产的海上风机相关设备。新华社记者王阳 摄
眼下,乘着山东半岛源源不断的海风,一个规模可观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正在小城乳山市崛起。明阳智能、豪迈科技、中天海缆、中车同力、海力科技等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领军企业,在这里聚集落地。
乳山,地处黄海之滨,近200公里海岸线绵延,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且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乳山港和两个两万吨级泊位,具备海上风能发电的明显优势。
然而,乘“风”起势对于小城乳山来说并不容易。多年来,乳山农业特色鲜明,但制造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落后。如何将工业这块短板补齐,将产业家底做厚,一直是地方干部思考的问题。
“2021年,乳山跻身山东省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这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乳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栾频介绍说,为了解决主导产业不突出的难题,乳山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为突破点,确立了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
谋定而后动。占地9000亩的产业基地按照塔筒、单桩、叶片、海缆、主机等大部件运输优先级,规划了多个功能片区,旨在科学布局、错位发展。
从零开始,抢抓先机,乳山专门组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方面吸引国内国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落户,另一方面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协同发展。
项目招引环节是关键。乳山始终坚持“龙头企业建链、配套企业延链补链”的思路。“我们对海上风电产业链进行详细拆分,梳理出15条产业链144个上下游企业,逐一进行对接。多的时候,一天要与四五家企业商谈。”栾频说。
如今,翻开这里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布局图,上游的开发企业为发电领域央企,中游涵盖主机、塔桩、海缆、叶片、轴承等11个装备制造产业链,下游有多个海上运输、运维检修项目及企业。其中,主机生产企业,塔筒、管桩生产企业,海缆生产企业等,都是行业内全国乃至全球领先企业。
豪迈集团是国内海洋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山东豪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门伟说:“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决心和政策落实的速度,让我们最终得以建成紧靠乳山港的‘码头工厂’,解决了我们生产的压力容器产品重量大、运输难的问题。如今,我们可以全力扩大产能,争取更多订单。”
一处处工地塔吊林立,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车间繁忙有序……过去两年间,不少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断刷新落地速度,“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规模效应开始凸显。目前,在乳山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上,总投资69亿元的5个项目已投产,主机、塔桩、冷却系统等产品成功下线,总投资40亿元的2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在明阳北方(乳山)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在风机轮毂前作业。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在产业撬动作用下,海滨小城迎来发展新篇。乳山市委书记刘奎忠说,今年是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开局之年,海上风电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乳山追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体现,未来将继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招得来、落得下、留得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