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观点 > 财经观点

财经观点


戈壁荒滩上打造“紫色奇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新观察

发布日期:2023-06-10      来源:新华社

贺兰山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着宁夏平原。山脚与平原之间,原是一片狭长的亘古戈壁。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让这片戈壁荒滩成为盛产优质酿酒葡萄的宝地。如今,每年有1.38亿瓶葡萄酒从这里走向全世界,不但产生可观的“紫色经济”效益,更托起贺兰山东麓的“绿色希望”和助农增收的“富民梦想”。

崛起“大产业”

长久以来,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被视为“农业禁区”,这里碎石遍布,土壤贫瘠,由于植被稀疏,“风携沙走”曾是常态,在这里种农作物大多难有像样的收成。然而,一批敢想敢试的干部和产业先行者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希望。

风从贺兰山深处吹来,拂过山脚下一眼难望到头的葡萄园。一座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酒窖里,自动化设备保持四季恒温恒湿,2000个橡木桶鳞次栉比,国际葡萄酒大赛获奖证书一个挨着一个,摆满了十几米长的陈列架。

6月8日,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贺兰神酒庄,工作人员在酒窖准备对橡木桶红酒进行取样化验。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座酒窖是贺兰神国际酒庄创始人陈德启的得意之作。2007年,福建商人陈德启到宁夏考察,敏锐地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上嗅到商机。“这里的风土太适合种酿酒葡萄了。那时我就断定,这里一定能酿出让世界瞩目的葡萄酒。”陈德启说。随后,他在戈壁滩上住工棚、吃泡面,指挥建设了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和一座酒庄,这番执着最终让他的葡萄酒收获市场认可。

陈德启那时的判断,如今已成业界共识。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度左右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这里海拔适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温和,土壤通透性好且富含矿物质,酿出的葡萄酒色泽鲜亮、酒体饱满、香气馥郁、甘润平衡,成为业内人士眼中的高端葡萄酒“黄金产区”。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6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思路一换天地宽。位于西北内陆的宁夏经济欠发达,面临着山多川少、干旱少雨、产业基础薄弱的劣势。然而,当地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资源劣势变成产业优势,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成为宁夏重点发展的“六特”产业之一,也使宁夏成为世界葡萄酒大家庭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8.3万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曾经的戈壁滩上,每年产出葡萄酒1.38亿瓶。当地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重量级国际大赛中获得上千个奖项,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月7日,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鸽酒庄,一名工人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劳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厚植“大生态”

2021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宁夏,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这里落地和发展,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践行。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这些天,宁夏数十万亩葡萄进入了开花期,一些早熟品种已结出果实。沿贺兰山东麓驱车而行,路旁由葡萄园、防风林带组成的长廊绿意涌动,林成网、园成方,不同形制的酒庄点缀其间,似明珠点点。

葡萄酒产业是宁夏的“紫色梦想”,也是“绿色希望”。经过多年发展,“小葡萄”在宁夏已厚植起“大生态”。宁夏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万亩荒地变成了葡萄绿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之路越走越宽。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6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走进位于志辉源石酒庄内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树木葱郁、湖光粼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的贺兰山采矿塌陷区。志辉源石酒庄庄主袁园说,自2008年投身葡萄酒产业以来,酒庄已在戈壁荒滩上种植了3000亩酿酒葡萄、9000亩林木,并先后对6000亩废弃矿区进行了生态修复。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地葡萄种植基地主要利用戈壁荒滩建设,且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据统计,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当地已将35万亩荒滩变成了绿洲,加上酒庄绿化和近6万亩防护林,产区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筑牢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

6月8日,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游客在酿酒车间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中粮长城天赋酒庄的智慧葡萄园灌溉数据平台上,土壤湿度、葡萄园气象数据、灌溉用水流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点点手机,水滴便从滴灌带上精准地落在葡萄藤根部。“现在我们能精确控制用水量,进行调亏灌溉,从而确保葡萄品质。”酒庄总经理都振江说,这个系统让每亩葡萄园每年用水量降到了200立方米以下,还大大节省了人力,为践行产业绿色发展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6月5日,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总经理都振江在介绍酒庄的智慧葡萄园灌溉数据平台。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如今,宁夏酒庄每年接待游客超135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宁夏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37.9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27.27%,其中不少游客在“打卡”传统旅游景点之余,还进入酒庄游玩、品酒。“酒庄游”已成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牵动“大民生”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处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核心位置。以前,这里土地贫瘠,村民们在地里忙活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这曾让不少人萌生外出另谋出路的打算。

近些年,随着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村子周边的酒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适宜种粮的土地成了葡萄生长的沃土。昊苑村瞅准机会成立劳务输出协会,为村民就近联系就业岗位,部分村民还把土地流转给酒庄统一经营管理,每年的土地流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村民们生活越过越好,心也安定下来。

中粮长城天赋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借助智慧葡萄园灌溉系统,精确控制用水量,进行调亏灌溉(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葡萄酒产业既是宁夏的特色产业,也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当地群众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共享发展红利。

昊苑村村民苏金萍十几年前进入村里的一家酒庄打工,如今已经是酒庄葡萄园的“片管员”,带着20多名工人负责300多亩葡萄园、1000多亩经果林的日常管护。“刚开始我一个月工资只有400元,现在增加了近10倍。我丈夫也在村里一家酒庄打工,我俩加起来,月收入近万元。”苏金萍说,靠着葡萄酒产业,夫妻俩在这里买房落户,供儿子念完大学,最近正打算在市里买套新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宁夏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并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如今,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酒庄(企业)年支付农户工资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

2021年7月10日,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挂牌。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今年6月9日至10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召开,这将进一步推进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宁夏综合开发葡萄酒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更多载体和资源,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加快变成现实。

宁夏还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一个更绚丽的“紫色梦想”,将在贺兰山东麓绽放。

“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这种模式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性和可复制性,前景看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会勤说。

文字记者:刘紫凌、靳赫、任玮

视频记者:卢鹰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崇大海、姜潇、戚文娟、邬金夫、姜子炜

统筹:郜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