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蕾:疏导万亿民间资金
发布日期:2011-0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政府高度重视通胀形势,这段时间以来,流动性管理、资本流入控制、十大措施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食品价格的跟踪、房地产调控、管制流通领域的炒作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频出,形成全方位“围堵”通胀的政策集合。所有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和通胀因素的判断和分析,针对性非常强。不过,笔者以为,还有一个通胀的重要因素应格外给予注意,那就是近万亿的民间资金。
这近万亿民间资金有各种来源,有广大中小企业在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资本积累,有几年前小煤矿改造的补偿资金,当然少不了以往十多年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借助银行资金投资房地产的杠杆收益。
资本永远伴着强烈的逐利性。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民间资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速积累,民间资本的快速增加又使得资本继续快速增值的愿望更强烈。如果不能把如今已经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那这些越来越庞大且逐利冲动更强的民间资本势必就会变成与赚快钱没有区别的“热钱”。
所谓“热钱”,通常是我们对来自境外的投机性很强的资本流入的民间“俗称”。热钱是非贸易非直接投资的资金,换句话说,热钱不是进入实体经济的资本,而是专门关注一些短期的、收益回报快的机会的资本,所以新兴市场国家面对大规模“热钱”流入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价格泡沫,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会大幅度上升,随之带来通胀的巨大压力。因此,“热钱”的流入与“通胀”形影不离。
说起来,国内的民间资本不能流回实体经济就会扮演“热钱”角色的事例,已经出现过了。2005至2006年间各地房价上涨很快,许多民间资本遂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转入房地产市场。2009年初,浙江省相关方面曾经透露,如果不救房地产,浙江很多企业都会破产,因为很多企业都把主要资金投入了房地产市场。当民间资本挟银行资金大规模进入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2009年,浙江省的财政收入增长超过80%,其中超过66%是来自房地产市场。民间资本的“热钱”角色推高了楼价,“热钱”角色带来的快速收益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去年粮食食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绿豆、大蒜,包括一些粮食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涨,其实背后并没有供求短缺的因素,非常明显,价格的上涨与炒作、投机行为直接相关。非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上涨的炒作与巨大规模的民间资金的推动有关,民间资金也就再次变身“热钱”,成为通胀的推手之一。
由此可见,如果国内的民间资本不能尽快被实体经济吸纳,强烈的逐利冲动会使万亿民间资本的行为方式或将与境外流入的“热钱”变得一模一样,因为规模更大,影响也将更大。境外流入的“热钱”还受到政府各种资本管制的规则的限制,而民间“热钱”脱媒行为,现有货币政策可能无能为力,以现有法规,监管部门也未必能监管到位。
尤其让人担心的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紧锣密鼓的时候,民间“热钱”没有银行资金相伴,可能会暂时回避房地产市场。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可能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今年我国北方地区干旱严重,小麦“可能”减产因而供求“可能”短缺的故事,已经成了粮价必然上涨的根据。民间“热钱”完全可能据此复制国际“热钱”在国际市场过度渲染澳洲水灾对全球粮食供给的影响,推动粮价上涨的行为。在过度被渲染的北方“干旱”故事的引导下,民间资金大举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和粮食期货市场,对今年的通胀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本来自然灾害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情,并非偶发事件,一些主要国家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储备,应该足以阻止粮价的大幅上涨。但是,因为大规模“热钱”的存在,为了给“热钱”制造投机的机会,自然灾害影响被过度强调,结果是大规模的资金的跟进真把价格推上去,引发全球粮价的大幅上涨和通胀的大幅上升。因为粮食消费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粮价的大幅上涨甚至会带来一些国家的社会动乱。所以,无论如何,对“热钱”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民间“热钱”在国内市场的投机行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针对已经形成巨大规模的民间资本,除了禁止炒作,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等管理措施以外,笔者以为,还更需要“疏导”性的政策,比如开放一些垄断性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的竞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避免成为扰乱经济秩序的“热钱”,由此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民间资本成为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