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了人员流动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等现象,对部分地区、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冲击。
保链稳链,成为当务之急。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任务,不是今年才提出来的。正因为有之前的保畅通基础,加上今年超预期因素出现后新的努力,才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全国一盘棋”之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进一步建设,风险报告制度得到更好落实,风险预警处置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彰显了“三个优势”——我国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优势。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给一度出现断点的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快速修补的依托。有关方面的统筹协调,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的动态调整,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努力中,还体现着“两种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对“底线思维”,大家都很熟悉。那么,“极限思维”是什么?用通俗简洁的说法,就是要把最坏的情况、最极限的情况主动考虑到,看看能不能在极端、极限情况出现时,顶得住、稳得住、扛得住。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一方面我们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的一句话。这里就饱含着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
产业链、供应链,在经济生活中是非常具体可感的。这些“链”上承载着经济要素的流动,承载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承载着几亿人的就业。
从上半年的实践看,我国的保链稳链并不是一个原地踏步的努力过程。当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一些短板不足被及时补上,受到冲击而出现的断点被及时连接上,产业链供应链并不是回到了受冲击之前的样子,而是有了体现更高质量的新的面貌。
在保链稳链当中,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同时也努力发展链、壮大链、提升链。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