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观点 > 财经观点

财经观点


供应链金融破解小微融资之困

发布日期:2021-03-1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新技术的使用实现了金融机构低风险、低成本和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小额、高频”的匹配,解决了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进而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一直是近年两会的重点、热点议题。有统计显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微企业”被提及16次,2019年和2020年均被提及12次。

  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在30%以上,2020年“加码”: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2021年继续贯彻30%以上的总体增速目标,并在减税降费方面下重力,“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受访专家纷纷建议,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搭建地方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以“数字金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1

  小微企融资难题待解

  “我国约有近亿的小微经营者,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小微经营者的境况当前不容乐观,虽然有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但融资困境仍有待破解。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结构性货币政策来支持小微经营者融资,但货币政策的传导难以形成毛细血管式的渠道,其作用有限。政府也要求大型银行扩大对小微经营者的放贷,但面对‘小额、高频’这样一种融资需求特点,传统的银行也有力所不逮之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今年关注到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看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反映在考核计算标准有偏差,导致政策不“解渴”,没有办法精准扶持那些亟需输血,尤其在疫情中受到重创的小微企业。

  樊芸举例称,在调研时,她遇到一个民营100强的老板。老板说,银行在进行统计的时候,还是把他们这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列为中小企业贷款范畴。樊芸认为相关考核指标还要进一步改革和研究,一些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还要进一步提升,应当更加精准地对接真正有需求的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目前政府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但各地小微企业方面的数字化建设严重不足。同时,当前各政府机构和部门分别管理和服务不同领域中小企业,尚缺乏统一的信息归集扎口和对外输出渠道。

  360数科CEO吴海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小微企业融资难,体现了需求与供给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不缺乏稳定的大型企业客户源带来的稳定回报;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客户不仅规模小、数量多、分散且风险高,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就注定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与风险稳定性,服务大型企业的偏好。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专家辛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不敢贷的本质原因在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抗经营风险能力弱,贷款缺少足额抵押物和担保,风险暴露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不愿贷的本质原因在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高,中小企业较为分散,金融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而人员实地调查获取企业数据无疑增大了人力及时间成本。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当前,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已经出台了涉及货币政策、财税补贴、监管考核、激励措施、银行绩效考核指导、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较为全面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更多地从监管角度出发,并未考虑不同类型、规模的银行实际情况,其中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也较为明显,同时各个政策互相独立,尚未形成合力,导致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激励不足。

  2

  供应链金融可破题?

  面对小微企业融资这个世界级的难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减税降费之外,随着近年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提案指出,发展供应链金融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民建中央的一份提案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促进产融结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金融服务模式之一。

  金融壹账通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可以通过金融科技重新构建链接银企两端的通道,让中小企业借助其所在生态圈的力量重新获得信贷支持和生存力量。供应链金融模式本质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资信来提升自身信用,从而获得银行融资。其优势在于通过产业链筛选出来的资产相对优质,风险容易把控。考虑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均处于某一供应链中,供应链金融仍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佳突破口。

  不过,金融壹账通相关负责人指出,供应链金融的缺点是受资源限制明显,过于依赖核心企业,准入门槛高,且传统模式下,无法覆盖众多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群体,但金融科技能有效变革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难点、痛点,通过金融科技破解信用多级穿透、下游融资及跨区融资难题,能够让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辛园认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合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等的安全保障,切实防范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通过数据的应用实现精准客户画像,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更好地服务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能力。

  新技术的使用实现了金融机构低风险、低成本和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小额、高频”的匹配,解决了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进而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民建中央建议:一是运用金融科技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发展。鼓励市场建立中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风控技术,构建新型精准信用评级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引导金融机构采用科技赋能下对底层资产管控的风控逻辑,联合科技企业不断完善新的风控模式,逐步调整内部风控评估体系。推行电子凭证创新试点,以票据化、电子化的数据互认模式解决供应链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等推动中小企业财务或交易流程数字化改造。

  二是推动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大企业不得利用其市场地位拖欠中小企业款项,规范让中小企业到其关联方高价融资等行为。要求大型企业落实《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相关规定,确保不拖欠款项并对应付账款及时确权。对落实情况开展严格监督检查。对有清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任务的核心企业,重点加强约束管理,可要求其按照应付账款的一定比例履行确权义务。

  三是尽快研究和推动融资性票据创新试点。修订票据法。允许电子票据可拆分使用,包括支付和融资,提升票据的流通和融资功能。扩大票交所参与主体,让更多金融机构和资金参与,除银行、信托外,鼓励地方金融牌照的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参加,加强票据发行、交易等环节的信息披露,探索针对不同主体类型建立分层交易制度。

  3

  数字化平台呼之欲出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小微企业融资拉开了新的序幕。吴海生指出,大数据技术让处理海量用户数据成为可能,为技术服务普惠金融提供了基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4G的高度覆盖使得金融走进移动互联,让海量用户的触达得以落地;而当前,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通过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服务,用机器给人进行提效,使得高效服务海量用户成为可能。

  “现实中的数字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或新的金融模式。它不需要物理分支机构和信贷员,不需要实地尽职调查,不需要面对面接触和规定营业时间,却实现了金融机构低风险、低成本和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小额、高频’的匹配。”刘尚希表示。

  辛园认为,需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更方便地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数据流等的“多流合一”,将产业场景中企业的经营数据、交易数据,与其他场景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为金融机构把握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小微企业更便捷地对接到合适的资金端。金融机构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线下网点,在发展线上服务的同时实现线下服务的智能化,节约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张近东建议,省级政府牵头探索建设和完善区域小微企业数据集成系统,打造开放式的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加固完善政府管理服务、小微企业信息提取和金融机构付费合作的市场化联系。

  具体来看,一方面,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垂直管理专职机构——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该平台负责向小微企业购买经营数据,其中具体的小微企业经营数据标准应该由各家金融机构等需求方共同协商来制定,然后进一步将数据处理、加工后形成产品化服务,出售给有需求的金融机构,形成市场化的完整闭环。

  另一方面,在民营和小微企业发达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通过调研、采购等方式获取园区、开发区等载体内的小微企业数据。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付费机制可以先采用询价法,先与金融机构等需求方商定购买小微企业相关具体数据标签及相应价格,然后在保证小微企业平台一定利润率的基础上向小微企业报价。待付费机制不断优化成熟之后,可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基于当前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刘尚希建议,一是根据数字金融实践及其新的属性,加快制定数字金融规范;二是对数字金融风险的监控要与时俱进,针对传统金融的监控,对数字金融可能不完全适配,要完善风险监控方式,严厉打击金融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