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7.0,比三季度回升0.2点。连续三个季度回升,已升至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点。其中,分行业指数7升1降,分项指数6升2降。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六稳”“六保”举措落实有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十三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四季度以来,经济延续持续复苏、稳步回升势头,展现出强大的防风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扩散蔓延态势还在持续,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依然凸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较多,市场需求不足,运营成本增加,融资难、劳动力短缺、负担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0,仍未达到2019年的水平。
分行业指数7升1降。如下表所示,8个分行业指数仍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但比上季度均有所回升。其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比上季度分别上升0.2、0.3、0.3、0.2、0.4、0.1和0.4点。
分项指数6升2降。如下表所示,劳动力指数虽然由升转降、成本指数继续下降,但仍与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资金指数一并保持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上;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仍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但均比上季度有所回升。
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反映出中小企业运行情况有以下主要特点:
企业信心继续巩固。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向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继续增强。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101.4,比上季度上升0.5点;综合经营指数为95.9,比上季度上升0.4点。在调查的8个行业中,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综合经营指数均为7升1降。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随着“六稳”“六保”政策措施持续发力,供需两端继续改善,市场预期不断改善。 四季度市场指数为78.3,比上季度上升0.5点,但仍低于景气临界值100,且处于8个分项指数次低位。所调查的8个行业国内订单指数7升1降,其中销售量指数全面上升。
经营成本继续上升。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加之市场需求继续回暖,推动制造业采购价格和产成品销售价格上涨。四季度成本指数为118.2,比上季度下降0.3点,虽仍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高位,但已连续2个季度下降。
资金紧张局面有所改善,但应收账款仍然居高不下。今年以来,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增加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多措并举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四季度资金指数为101.6,比上季度上升0.2点,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并高于景气临界值100。融资指数为89.3,上升0.6点;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所改善,四季度流动资金指数为85.8,上升0.2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仍然居高不下,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劳动力需求有所上升,供应有所下降,供需偏紧。随着企业复工率持续提升,劳动力市场秩序渐次回归正轨,市场供求总体恢复常态,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跟不上,供求缺口在扩大,供求关系偏紧。四季度劳动力指数为105.5,比上季度下降0.2点,连续2个季度上升后首次下降。其中,需求指数为99.2,上升0.5点;供应指数为111.9,下降0.8点。普通劳动力、技术工人和大专以上毕业生均呈现劳动力需求有所上升,供应有所下降局面。
企业投资意愿虽有回升,但仍然不高。稳投资政策落地见效,投资意愿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担心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民间投资活力仍未充分激发。四季度投入指数为81.3,比上季度上升0.1点,虽连续三个季度上升,但处于历史较低位。所调查的8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4升4降。
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仍处在历史较低位。市场需求逐渐回暖,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加之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落地显效,企业效益继续改善,但成本压力制约效益改善的空间。四季度企业效益指数为61.9,环比上升0.3点,连续三个季度上升,所调查的8个行业效益指数全面上升。但效益指数仍为8个分项指数中的最低值,处于历史较低位。
行业景气状况改善幅度边际放缓。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均连续三个季度上升,但本季度上升幅度较上两个季度有所放缓。房地产业指数在连续两个季度上升后,本季度下降。
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指数分别为87.0、87.3、85.6和84.7,东北地区指数处于最低位。从指数变动情况看,东部和西部地区指数上升,西部地区上升幅度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指数下降,东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