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忻董事长在《中国金融》杂志再发署名文章
解构大数据征信在多领域中的应用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在《中国金融》2017第7期(4月上旬刊)发表题为《征信在多领域中的应用》的署名文章,这是继在2014年第22期发表《大数据征信与小微企业融资》后,范晓忻董事长再次在该权威金融期刊解读大数据。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征信系统的1+N模式,以及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在金融、政务、产业等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中国金融》杂志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全国性金融财经类刊物,在我国经济金融界具有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群众性,业内发行量居首位。60多年来,杂志刊登了各个时期金融系统重要领导和专家的署名文章,包括历任人民银行行长、银监会主席、证监会主席、保监会主席等,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宏观解读和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场化征信机构如何为商业银行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如何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解读全文如下——
市场化征信机构因产品、服务更多元,不仅成为央行征信极好的补充,还为征信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征信在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近年来,我国征信业发展迅速,市场化征信机构作为央行公共征信的有益补充,逐渐成为征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征信在金融、政务、产业领域广泛应用。
“1+N”模式
目前,中国征信系统构建的是“1+N”模式,即“政府主导+市场化”。
在政府主导方面,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定位的央行征信系统,实力强劲,已经建设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收集信息全面、覆盖范围和使用广泛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为国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在市场化方面,《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完成央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共有135家;另有8家根据央行要求正在“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征信公司,依托各自业务及数据优势,在不同的市场开始发力。
尽管如此,企业和个人对征信产品的需求还局限于较小的范围,距离全社会广泛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征信产品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若要更好地与“政府主导”形成合力,切实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需要市场化征信机构与央行征信密切配合,创新技术、模式、产品、服务,与央行征信形成“1+N”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补格局,共同推动我国征信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2014年,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央行第一批企业征信牌照。对于市场化征信机构而言,取得征信牌照,仅仅是跨过了进入征信行业的门槛,并非在征信行业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护身符”。在密切配合央行、发改委等部委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多项指导意见实施的同时,金电联行充分利用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的灵活性,不断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在金融、政务、产业等领域进行实践,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摸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点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重点突破金融领域
征信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重要前提。推进征信应用,金融业是最重要的领域。实际上,征信系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识别客户需求、估算客户营销价值、判断客户优劣、预测客户违约可能的过程中,如果仅借助银行内部已掌握的客户描述信息、申请签约信息、账户交易信息、业务状态信息、分类评价信息、分析估测信息,很容易错失传统征信无法覆盖的优质客户。
为此,商业银行通常会借助外部征信机构来获取客户公共评价信息、商务经营信息、收支消费信息、社会关联信息等。然而,对于那些信用信息获取难度较大、评估成本高的客户,商业银行仍然很难准确高效的服务,比如中小微企业普遍的“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其传统短板,贷前筛选难,贷后风险监管也不易。
多年来,金电联行一直把产品和服务的重点放在金融领域。通过分析金融领域的征信需求,金电联行将传统征信所不能覆盖到“空白”作为征信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点。比如,在为商业银行提供征信产品与服务时,金电联行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中小微企业海量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分析,给银行的风险评估提供丰富且客观的数据支持,从而实现了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银行风险量化、企业外部数据整合等多场景应用。
强化金融应用创新
金电联行利用其成立初期在供应链融资领域的实践经验,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在征信数据源和征信模型方面实现了诸多创新和突破。
一是数据挖掘的细化深入,摆脱了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依赖。金电联行为银行和中小企业建立纽带,重点挖掘企业留存在电子交易系统和财务平台的明细记录,通过对海量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的交互验证,识别数据真伪;通过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产生的订单、出库、纳税、水电等明细数据,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偿还能力。
二是算法模型的不断验证与升级。由于数据承载量非常大,金电联行在实验室里建立了2000多个指标项,利用数据与信用的关联度,不断验证。另外,金电联行建立了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算法模型,不仅能对过去进行统计,也可以对未来加以预测。这些指标项和算法模型都经过了验证,可以更好地刻画客户的违约概率和信用状况,帮助银行化解因中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信用累计缺失而导致的信用评价难题。
三是充分利用计算机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性能。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贷后风险的评估都由计算机通过数学模型的算法实现,不仅保证了量化结果的真实性,还保证了评估工作的高速度、多线程和实时性,大大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计算机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性能,每天可同时对上万,甚至数十万家企业评价,并开展24小时的贷后风险监控,非常适合于中小微企业众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
市场化征信机构因产品、服务更多元,在征信市场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成为央行征信极好的补充,还为征信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市场化征信机构有助于缓解我国中小微企业抵质押不足的现状,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实现“信用换资金”;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预测能力使风险能够被提前发现,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贷后监管成本。
推动政务应用
“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是国务院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意见。显而易见,以金融应用为起点,征信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就很容易推而广之。比如,政府部门在财政贴息项目审查、中小企业扶持计划资质认定、集中采购、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企业信用分类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责中,都可以从金融征信中寻找到符合应用的信用信息。这些正是《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的征信应用重点推广领域。
在与政府的合作中,金电联行从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出发,将大数据与信用信息相结合,打造全新的信用管理服务平台,帮助政府及经济园区实现信用体系建设的应用落地。
金电联行信用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征信手段,解决了政府部门的两个认知问题:一是对所辖企业进行普查,解决了政府对辖区内企业的认知问题;二是将金电联行数据与政府开放的数据相结合,多个维度帮助政府更加准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
信用管理服务平台还创新性地开发了信用应用、量化监管、信用跟踪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政府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市场监管,而且还能为优秀企业的孵化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实现以政府拥有的数据为依托,促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共赢。
扩展产业应用
每一个企业,必定是某条产业链上极为关键的一环。在任何一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相互依存、高度关联,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都与企业自身的健康情况关系紧密。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产业信用风险管控机制,在一级供应商管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挖二、三级供应商信用风险,将风险遏制在发生之前,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金电联行利用条、块数据结合以及大数据技术优势,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全面挖掘上下游企业信用状况,把单个企业难以获悉的产业信用情况变为可获得、可预测的征信信息。目前,相关的信用服务和产品已经在纺织产业得到应用实践。一是通过对核心企业业务运营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评价,高效及时地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诚信经营的同时规避生产经营风险。二是通过数据挖掘的手段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对不同生命周期上下游企业进行实时标记和预警,降低货物、应付款项延期交付等违约发生率。三是对企业内部数据进行系统化梳理后,为企业内部数据用户搭建自助分析工具,协助企业内部数据用户(如产品经理、营销人员)灵活提取和分析数据,帮助他们进行相关研究和决策。
在产品创新方面,金电联行联合纺织产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了“纤蜂数据平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完成对产业内数据的挖掘、整合、分析,为产业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征信服务,从商务领域、流通领域等多个层面进行信用建设,并且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持。
“纤蜂数据平台”在功能上堪称纺织产业的“蚂蚁金服”,实现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客户、订单、物流、发票、账务等信息,还可形成拟融资企业的客观信用评价报告。银行金融机构可在此基础上创新业务模式,开发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以满足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融资需求,并实时监测其偿债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征信应用的创新,并非天马行空地任意而为。市场化征信机构必须遵循国家征信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别是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客户隐私数据的处理必须谨慎。只有依法合规经营,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才能确保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为我国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