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

大数据的下一个风口
《财经国家周刊》新年首期专访金电联行

 
       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持续火爆,尤其是2016年两会将国家大数据战略写进十三五规划以来,整个产业迎来全面提速的大好机遇,尤其是下半年以后,多种商业模式得到市场印证,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细分市场走向差异化竞争,大数据从“概念风口”进入到“应用风口”。而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刚刚开始的2017年,大数据的应用在哪些领域将持续升温?面对市场的不断成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环节或问题?

       2017年伊始,《财经国家周刊》对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进行了独家专访,并以《范晓忻:大数据的下一个风口》为题,在2017年第1期(总第184期)开年封面予以强势推介,以期借重大数据领军企业金电联行的成长模式及发展战略,为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指出科学规范的前进方向,为众多大数据从业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权威示范。



       《财经国家周刊》是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重磅打造的第一本财经类期刊,该刊以打造“中国首席财经大刊”为己任,不断向全球发出前瞻性的“中国判断”,勾勒全球财经报道的“中国坐标”, 对中国与海外正在发生的财经大事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判断。
 
 
以下为报道全文:


 
范晓忻:大数据的下一个风口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提速期”,或已到来。

       2016年,大数据行业经历了“概念风口”到“应用风口”的转变。从一个人人谈论大数据的时代逐渐转换到大数据正在进入改变生活、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高频渗透时期。

       2017年,中国经济的攻坚年。转变经济增长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这个“应用风口”或许会持续更长时间,更会带来许多机遇。

       面对新机遇,深耕大数据行业近十年的范晓忻反而更显从容。2007年,范晓忻带领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汽车供应链入手开始涉足大数据领域,如今业务已覆盖金融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和产业大数据三大板块。

       作为多年实践者,范晓忻密切地感受到了这几年中国大数据行业从鲜有人知到人人有谈资的火爆,也体会到从主动布道到被动受邀的角色转换。而如今当大数据行业逐渐褪去浮华、回归理性时,范晓忻意识到大数据行业理性、加速发展的时代刚刚开始。

       只是,经历了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大数据产业面临的行业难题和政策支持并未得以解决,包括数据开放、数据保护以及行业准入等许多问题仍困扰着大数据企业。在范晓忻看来,这才是未来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十年实践

 
       2017年,于范晓忻而言,是个关键年。这是他深耕大数据行业的第十年,金电联行也正逐渐成长为大数据行业的知名企业。

       回顾十年前,大数据还是个很陌生的概念,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缺乏抵押而融资难的窘境。彼时的美国,企业却可以以一张订单和交易数据获得信用贷款。

       于是,从汽车供应链起家的范晓忻开始尝试从海量原始数据中挖掘背后的关联关系,给企业进行基于原始数据的信用评分。

       2010年,金电联行帮助第一家中小企业获得总额1500万元的纯信用无抵押贷款,实现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史上第一笔不看报表、没有抵质押物的纯信用融资。

       随着这笔依托数据分析形成的信贷发放成功,金电联行在大数据金融领域的探索取得实质进展,大数据概念也逐渐兴起。直到2014年,大数据才开始成为各行业竞相追逐的热点。2016年,金电联行开始陆续收获十年沉淀带来的硕果,大数据热潮也逐渐回归理性,各类应用逐渐落到实处。

       如今,金电联行成为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企业征信牌照的第三方企业征信机构,取得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主管的信用服务平台认定的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评价机构,是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非抵质押信贷管理服务提供商。

       2016年底,金电联行联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金电联行金融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这是金电联行在大数据产业广度与深度的探索。“我们会在擅长的大数据信用领域进一步拓展,更要向其它领域延伸,比如农业大数据、旅游大数据以及精准扶贫。这些都是市场有需求,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能达到。”范晓忻说道。
 
应用深化

 
       随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于2015年印发,中国大数据产业在2016年迎来了质的变化。

       “中国已经从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IT时代进入了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DT时代。”范晓忻认为,大数据爆发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大数据在精准营销、个人消费信贷等C端互联网的应用大家比较熟悉,但是B端的大数据应用方兴未艾。包括在中小企业融资、金融风险管控、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政府管理乃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布局的应用场景中,大数据都能起到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助推变革的颠覆性作用。”

       投融资成本高、难度大、监管难一直困扰着整个金融行业,大数据在实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同时,更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贷后风险管理。金电联行的实践表明,贷后监管系统能提前3-6个月进行预警。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精益化管理和预测分析,还能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范晓忻表示,金电联行最近在帮一家大型核心化纤企业做数据分析,包括通过分析生产经营数据,建立定价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形成经营和风险预判,帮助企业制定经营目标以及找准上下游企业并购重组的机会。

       整体看,大数据应用在各个行业的发展呈现“阶梯式”格局: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政府、金融、电信、交通、医疗等领域正在积极尝试大数据,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场景的扩展,“大数据+”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行业忧思
       前景虽乐观,困难亦不少。

       大数据产业建设要挖掘这巨大的市场潜力、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始终绕不过数据来源、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三大问题。

       范晓忻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各个部门在数据记录的过程中,同一数据统计单位相差较大,名称更是形形色色,这为大数据应用的初级采集阶段就造成了很大困扰。

       于是,在真正感受到大数据魅力之前,各家大数据企业不得将各类琳琅满目的数据进行人工清洗、归集,才能进一步的建模、分析。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中国大数据行业的蓝领工人相对较少。比起那些数学系、计算机系的高级研究人员而言,基层的统计、录入人员培养一样应该受到重视。”范晓忻指出。
      
       其次,“银行之间愿意数据共享吗?BAT之间的数据又如何打通?”在范晓忻看来,企业正在营造一个又一个的数据“孤岛”。而且,与政府数据的公有属性不同,商业数据属于私有属性,商业数据的获取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孤岛”是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的瓶颈,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数据共享难背后的另一个原因是数据安全的保护问题。包括一些企业数据、政府数据都是敏感数据,尽管一些大数据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数据不离楼”或者“数据不离行”,但是忌惮依然大于做事的需求。

       对此,范晓忻呼吁,国家应该尽早实现对数据处理的立法,以此来规范中国数据处理领域,也为更多有作为的大数据公司提供一定的从业保障。

       中国大数据产业步入提速期,大数据应用与落地未来可期。尽管如此,除了“速度”这一砝码之外,也许,还需要新的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