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岁末,《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高度聚焦国内大数据发展,对时下大数据产业最炙手可热的领军人物、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进行了独家专访,深度剖析、预判大数据产业建设的未来发展,并在2016年第1期(总第1661期)开年封面予以强势推介,在财经专栏刊发深度解读文章,全文如下。
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署名文章发表于《瞭望》2016年第一期
“目前的大数据行业,实际应用比较少,大家还处在‘谈’的阶段,”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着数据源不足、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等难题,未来要预防数据“孤岛”的出现。
大数据助推经济和管理转型升级
自2007年带领金电联行建模分析数据,从8年前埋头苦干到如今成为大数据行业领军者,范晓忻认为,大数据不仅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将改变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模式。
可以看见的是,贵州启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云南发展大数据助推“云上云”计划、重庆建设仙桃大数据产业园……这些中西部地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将大数据建设成一个新的产业。
一方面,中西部等地传统产业密度有限,而数据的联通、传递没有地理属性,无地理环境的约束,也无交通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当地气候条件较好,水电多且成本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并整合当地资源。
同样是利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东部地区传统产业体量大,但产业目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地方将大数据和传统产业进行结合,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那么,大数据如何改变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模式?
范晓忻举例说明,金电联行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分层分级,“哪些企业蒸蒸日上,哪些企业江河日下,哪些企业需要孵化,将相关情况反馈给银行和政府,为银行放贷和政府管理提供参考”,与此前的人为筛选相比,数据相对客观、真实,对降低金融风险、协助政府科学治理有正面作用。
大数据产业建设离不开三个环节
事实上,不管是利用大数据增加经济活力还是运用大数据征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大数据要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产业建设。在范晓忻看来,产业建设至少包括三大环节。
第一,数据的开放与挖掘,这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很多数据,并不比欧美差。”范晓忻说,国内数据已有很多积累,以税务数据为例,国内金税工程发展多年,中国税务数据结构性和完整性非常好。此外,因阿里等电商企业蓬勃发展,中国的交易数据也大量存在。数据开放是数据挖掘和整理的前提。
第二,数据的应用。范晓忻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应用,不仅仅是了解一天的销售额或者十字路口通过的车辆数,而是通过整合数据了解商品销售变化、挖掘交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数据优化道路系统。
第三,大数据的评估与交易。金电联行正与多地政府合作推动大数据标准化建设。范晓忻告诉记者,不少地方在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然而,何类数据有价值,何类数据价值更高,都需要标准和评估,统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是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易的前提。
大数据产业建设的三大难题
根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3%。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产业建设要挖掘这巨大的市场潜力、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绕不过三大难题。
首先,数据源的难题。
从最初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扩展到贷中和贷后帮银行计算贷后风险、帮政府监管金融风险等领域,范晓忻明显感觉,一些做大数据的企业缺乏数据源,创新企业近几年的数据采集变得更加困难。
为何如此?大数据的价值已被大众认识,在大数据评估体系尚未建成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不愿将数据与人分享,更愿将数据留为己有;同时,政府的数据还未充分开放。
此外,大数据产业建设需要警惕“重应用轻数据”的风气,大家都倾向于做应用,但技术数据的整合也很关键,不可“闭门造车”。
其次,因算法、建模等因素导致的应用难题。
一方面,一些企业有数据却无算法,不知如何处理在手的数据。另一方面,大数据算法模型往往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问题。“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或是由于不能够以全视野来看待整体,或是数据密度和样本数量不够造成的结果。”范晓忻分享着深耕大数据行业多年的心得,建模一定要严谨,大数据的成果要被检验后才能确定是科学的。
这意味着,大数据不可能一天建成,不仅需要付出大量劳动,而且风险很大,需要两轮验证——自身试错和实践验证。
最后,数据“孤岛”的难题。
“银行之间愿意数据共享吗?BAT之间的数据又如何打通?”在范晓忻看来,企业正在营造一个又一个的数据“孤岛”。而且,与政府数据的公有属性不同,商业数据属于私有属性,商业数据的获取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孤岛”是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的瓶颈,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署名文章发表在《瞭望》2016年首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