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何解
当前,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热议话题。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从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出重要部署。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刊发马彬常务副会长署名文章,与诸多智库专家一起,从多个视角分析“内卷”成因、探索破“卷”之道。
核心观点 “内卷式”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困难和挑战,中小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从“被动卷入”转向“主动建构”。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构建一个涵盖政府、社会、企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框架,将市场规制的严谨约束、产业政策的精准引导以及企业经营的灵活布局有机融合,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马彬
近年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内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内需不振、预期偏弱等问题交织叠加。中小企业求生存和谋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内卷式”竞争越演越烈,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产生“内卷式”竞争的原因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内卷式”竞争表现为不正当竞争、内耗式竞争,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抬高了发展成本,降低了发展收益,恶化了营商环境。其本质是违背经济运行规律,低质量、同质化的无序竞争。
市场需求不足、地方发展政绩观错位、培育创新受挫是导致“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
总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引发“内卷式”竞争的客观原因。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部分需求饱和,总需求不足是各行各业和各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每月对3000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两年企业完全开工率平均低于50%。2024年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中,需求不足一直处于首位,最高时比例达到44%。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需求,导致包括“内卷式”竞争等多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加速显现。
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错位,注重短期增长,争夺有限资源。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政绩数字,有的盲目追风口、铺摊子、上项目,扭曲了资源配置与价格信号,加剧了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有的对属地企业进行过度保护和扶持,干扰了市场合理运行。有的地方政府对培育本地企业和本地项目谋划较少,注重在招商政策上的比拼,重“招新”轻“培育”。其实,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早已证明,优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质量是本地区经济增长和招引项目的最有力杀手锏。
企业培育创新的观念和能力受挫。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生存危机骤增。有些中小企业纷纷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出现价格战、虚假宣传、侵权等现象。有的大型企业跟风新的市场需求,试图通过模仿或复制头部企业模式抢占市场,导致短期内供给过剩,迅速造成竞争升级。有些企业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过度追求短期市场份额,忽视长期创新与品牌建设。部分大企业凭借天然优势,进行非主业扩张投资,热衷于“赚快钱”,不断扩大非主业市场份额,挤占了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这些“内卷式”竞争绝非正常的市场角逐,宛如经济发展航道中的暗礁,严重偏离了高质量发展的既定航线,极大抑制了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的释放,必须坚决遏制。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内卷式”竞争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
相较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在“内卷式”恶性竞争中的处境通常更加艰难。
资金链紧张。在“内卷式”竞争中,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往往会采取赊销等方式进行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增加。中小企业因客户信用管理能力较弱,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容易出现资金链紧张。同时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在“内卷式”竞争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往往会收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资源和成本劣势凸显。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雄厚资金,能在价格战中坚持更久。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相对较低,通常缺乏议价能力,成本控制难度更大。相对大企业,采购量也小,难以获得供应商的价格优惠,且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单位产品成本较高。
创新动能被抑制。因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机会,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人才严重缺乏,进一步加剧其在竞争中的劣势。在面临生存压力时,中小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经营策略,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这导致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内卷式”竞争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内卷式”竞争危害甚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潜在威胁。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内卷式”竞争。2024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重要基础,既是“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受害群体,也应当成为破除“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发力群体。
加大政策扶持。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重点任务。在政策效应和市场回暖的促进下,观察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到两个变化:一是从2024年四季度以来,中小企业景气水平,虽有起伏,但总体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二是从经营和效益数据看,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可见,中小企业对政策需求最迫切,受政策驱动最有效。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锚定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进一步实施惠企政策和释放政策效应,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有力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持续为企业纾困减负,巩固经济向好求进的基础。同时,发挥好各级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的作用,高效快速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共性诉求和发展瓶颈,持续改善企业预期和营商环境。
坚持创新引领,坚持长期主义。有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存活年限只有3年左右。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高度竞争和高速淘汰的生存环境。多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部署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效显著,成为中小企业坚持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截至2024年底,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突破1.4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4万家。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的“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与地区经济总量和质量呈正相关。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创新能力强,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7%,平均授权发明专利22项,同比增长三成,远高于同规模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修订标准总计超5万个。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产业“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4%,海外出口多元发展,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1%。广大中小企业应当保持定力,坚持创新发展,潜心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780余家,地市级以上行政区域机构覆盖率达到84%。面对超过6000万户的中小企业总量,加强公共服务,提升供给能力非常迫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长期调研监测显示,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惠企政策的准确解读与及时享用,低成本快应用的数字化产品,直通客户的市场订单撮合,人才、科技、融资的快速响应等。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引导企业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行业协会要发挥联系广泛、整合资源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实惠的公共服务,在做好政策宣传、人才培训、融资对接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联合相关机构开发科技、人才、数字化、减碳等共享创新产品。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聚集行业领先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平台企业,探索创新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内卷式”竞争下的中小企业困境重重,困境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小企业的破局之道在于从“被动卷入”转向“主动建构”。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构建一个涵盖政府、社会、企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框架,将市场规制的严谨约束、产业政策的精准引导以及企业经营的灵活布局有机融合,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