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结构调整核心是提升价值链
发布日期:2012-12-25
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经济转型一定要解决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从低成本竞争向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支撑价值链提升。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看待实施创新驱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王一鸣:当今世界,谁掌握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谁就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信息、生物、数字制造、绿色能源等高端技术领域。从国际上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技术融合形成新态势,产业发展呈现新形态,生产方式、分工体系和市场结构发生新变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条件正在加速形成。通常来说,技术革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从国际产业发展态势看,确实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制造服务化。国际著名的制造巨头如西门子和通用等,
越来越从提供成套设备转向提供最终解决方案,虽然其后台还是制造业,但前台主要是提供各种服务。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越来越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在生产要素投入中,人力资本、研发资本越来越取代劳动力、资源这些传统要素,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是生产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并广为渗透,使得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支撑环节,形成了智慧灵巧的高效生产方式。大规模的定制成为一种可能,个性化的消费将更加大众化。
再者是全球生产网络化。跨国公司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要素密集程度,配置生产环节,把不同价值链区段配置到成本相对最低的区位,通过全球网络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iPhone、iPad为例,这些产品制造环节并不在美国,但是人们都知道它们是美国产品。
产业变革的新动向,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国际竞争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竞争。中国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关键要形成更有竞争力、更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方式。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原有的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投入的增长方式,动力已经减弱,迫切要求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经济转型一定要解决怎样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从低成本竞争向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问题。
经济转型往往是逼出来的。现在已到了这个阶段,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低端技术领域,由于低成本优势减弱,难以与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竞争;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呈现出“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态势。
国内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储蓄率也将趋于下降,加之资源环境硬约束持续强化,经济转型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必须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过去一个时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部门转移,现在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这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
我国经济转型的条件也在逐步具备。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东部沿海省份有的已经超过1万美元,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资本。我国高校每年可提供600多万毕业生,这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本积累。同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华为、中兴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我国的开放度也在提高,利用和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新时期的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产业间比例关系的调整,核心是提升价值链,关键是科技创新支撑价值链提升。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真正实现创新驱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王一鸣:首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国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多年来形成的代工和加工贸易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发能力提升。即便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工厂化研发模式相比,研发规模和研发平台也偏小。
其次,技术转移和转化率较低。我国的技术研发大部分在科研院所,一部分在高等院校,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研发成果转移到企业?大部分研发成果最终无法转化成商品,原因在于研发不是由企业完成的,研发成果没有商业化产业化。所以,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解决如何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率的问题。
第三,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比如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所得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体制机制也还不够健全,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研发缺乏足够的动力。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王一鸣: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个人体会,今后一个时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只有从传统制造走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中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产业话语权。
第二,把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与创新、研发有机结合起来,要掌握核心技术。
第三,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和人才基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深化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出紧迫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怎样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学如何能够为产业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培养一流人才,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因此要把国家已经制订的知识产权战略和规划落到实处。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整合科技与经济资源、创新成果转移、完善资本市场等问题,关键还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形成创新生态,才能形成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的体制环境。
当前的形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增强企业的创新压力和动力。最重要的是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