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每周要闻2014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4-03-07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
一、专题报告
【金融活水如何浇灌小微企业之树】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语概之,却满含玄机。
有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金融机构尤其是重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有水,有活水,其才有可能去浇灌小微企业之树。
那么事关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如银行中小企业部、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以及日渐兴起网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否有水呢?
关于这一点,银行等金融机构每年年报出炉时引起高度关注的暴利数据就能说明一切,而小微企业贷款的活水也不是问题。包商银行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其小微用占全行不足5%的资金实现了25%的利润,2010年则用全行占比4%的资金创造了17.5%的利润;近两年其微贷的全行资金占比有上升至约1/10,贡献利润为25%。
看来做小微企业贷款是有“钱途”的。日渐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网贷和股权众筹爆发式增长,并获得巨额投资案也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但现实中小微企业融资不能满足的巨大矛盾,说明只有了活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浇灌到小微企业之树里的政策水渠。
毋庸讳言,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如“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民间投资36条”、“小微企业29条”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可谓十分有力。但为何还不能构筑有效的水渠呢?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太利的一番直言,道出了其中主要原委。在现实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仍然感到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许多政策措施“不落地”,贯彻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也是这个问题。
至于不落地的原因,既有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小微企业内部的因素,终究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金融机构有活水不假,但它也是企业,有盈利和监管的各种要求。比如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放宽在好多银行都是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再加上时不时遇到资金紧缺的情况,如今年6月份的资金紧缺危机等就使得银行贷款门槛随之升高,甚至是变现停贷,逼得那些资信状况并不占优势的小微企业只好转向求助银行以外的渠道。
诸如小额贷款公司。央行公布的数据,全国有6080家小贷公司,贷款近6000亿,弥补了小微企业由于大型金融支持不足的局面。但是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问题都一直得不到解决,极大的束缚了其活水量。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其发展面临着市场定位不清,如其到底是定性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是一般企业,央行跟证监会都尚未给出明确的定性。其提供贷款业务而不可以吸收存款使其不同于商业银行,而贷款业务本质上又是一种金融行为,不同于一般企业。这种定位不清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补充,致使其可用资金紧张,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同时,尚未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无法从中获得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剧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就是赋税太重,它虽不属于金融机构,但却进行贷款行为,要按“金融保险业”科目征收5%的营业税,且其无法享受到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营业税减征优惠政策,此外,其还应以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更重要的是各地小贷公司设立的审批权和监管权主要归属于省级政府,由各地设立的金融办负责,各地政出多门,千差万别。令小贷公司无所适从。如人民银行规定,小贷公司贷款利率不得高于基准利率4倍,但是上海京、江苏省规定不得超过年息16%;如小贷公司放大财务杠杆,大多数省是按资本金放大0.5倍,也有一部分省放大到1倍,也有几个省放大到2倍。而且各地金融办对小贷公司监管理念、流程、标准不统一。
已经拥有一定规模而且为小微企业融资做出贡献的小贷公司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刚刚兴起的网贷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了。
也正是水跟小微企业之间的通道不畅,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矛盾突出。只要政府金融改革尚未到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就仍然会比较严重,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当然从企业内部的因素来看,由于当前中国大多数小微企业,仍然属于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特别是缺乏人才,管理水平低。创新投入少,转型慢。使得其发展下滑盈利的减少。制约了其获得融资的能力。金融有活水,而要浇什么样的小微企业之树,浇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小微企业之树树茁壮成长。小微之树又当在水到之前如何自立呢。
创新驱动,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恐怕没有它途。如果因为没有融资能力,我们自然无话可说。但如果处于早期、发展良好因为种种所谓的原因而导致小微企业得不到融资,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这也就合了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改革和创新。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协调补充的金融支持体系,使其真正落地、管用。
只有这一系列的关键节点有效打通,才能实现总理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之树的愿望。
二、两会动态
【李克强说,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OO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OO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OO万亩。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李克强说,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更多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实行国家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进,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精准管理水平,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
【李克强说,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O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O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李克强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李克强说,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
【李克强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执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农业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增加对粮油猪等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扶持牛羊肉生产。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OO多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抓紧培育一批重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机械。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改造农村危房26O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牧林场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OOO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李克强说,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李克强指出,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李克强说,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
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要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实施鼓励进口政策,增加国内短缺产品进口。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规范走出去秩序,促进产品出口、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坚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形成对外开放与改革发展良性互动新格局。
三、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从六大指标看2014中国经济走向】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在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指标,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指标一增速7.5%: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7.5%左右——尽管面对复杂形势和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连续第三年设定在7.5%左右。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不变,是一种稳中求进的取向。”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韶春说。
“稳”既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谋略。在中国经济已经初步探索出新的合理区间、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面对下行压力,稳定增速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实现全年经济平稳发展。
指标二CPI控制在3.5%:物价涨幅有望保持温和
既要守住稳增长的下限,又要守住防通胀的上限。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也与上年目标保持不变,而上年的实际涨幅是2.6%。
“今年物价应当不会出现较快上涨,涨幅总体温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过快,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对物价涨幅的最大约束。特别是货币政策稳健,粮食“十连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都有利于稳定物价。
指标三13500亿元赤字:支持经济发展防范债务风险
赤字高低,既体现财政政策力度,又关系风险管控。今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但赤字率稳定在2.1%不变。
“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要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民生支出。赤字率保持不动,有利于防范风险。
指标四M2增速13%左右: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广义货币M2代表着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今年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与上年目标持平,比上年实际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关键是要把货币存量的一池活水用好。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紧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尽快推出新的民营银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指标五进出口增长7.5%:贸易大国稳外需防波动
刚跻身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中国,今年外贸走势将如何?报告提出,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而去年实际增长了7.6%。
“对今年外贸形势总体持谨慎乐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提醒,新兴市场出现减速,一些国家出现动荡,中国出口仍可能会遇到一些波动。
指标六新增就业1000万:就业“加码”有利民生改善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今年在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保持不变的同时,就业目标比上年“加码”100万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够实现更多新增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六大数字标注改革“硬任务”】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77次提到改革,透示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7.5%左右的增长率预期目标,将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和动力。
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报告中的六大关键数字标注出2014年的改革“硬任务”。
行政审批改革: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
【数字】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从自身改起,将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大事。减的是权,增的是效,放得下权力,才能激发起市场的活力。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把“放”和“管”两个轮子做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车才能跑起来。
“三农”改革:启动1亿亩试点,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
【数字】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尽管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背后隐忧不少。一是有相当数量耕地污染严重不宜耕种,二是土地“非粮化”倾向加剧。种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低,必将危及粮食安全。要改善土壤质量,就要在农村改革上做文章:抓紧土地确权,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就是要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红利”。
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
【数字】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结构调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
【数字】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报告对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着墨多,提出“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让人们看到希望。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
医疗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
【数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医改之难,就在于涉及政府与市场、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多方利益。再深的水也要趟,报告提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破除以药补医,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
债务风险:赤字率稳定在2.1%
【数字】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数字表明了严控风险的基调和营造稳定货币环境的必要。在金融领域鼓励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激活了资本市场活力。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推出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防控举措,守住风险底线,有利于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14,十大民生“新图景”—从政府工作报告看百姓生活之变】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再次成为关键词。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生图景将与改革图景相互交织,百姓生活将在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改变。
教育:更重公平 更多农家子弟上重点高校
【报告】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的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有助于社会纵向流动,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
单独二胎:落实政策 多省市已推行
【报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出台单独二胎政策,符合时宜,目前这一政策已在多省市推行,能有效改善家庭人口结构,还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养老:统一城乡居民制度 鼓励企业年金
【报告】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点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我国目前有四套养老制度,按“身份”划分,将其逐步并轨是方向,城乡居民制度统一只是第一步,难点是今后与职工养老制度的并轨。
医疗:补助人均提至320元 中国式办法解决好世界难题
【报告】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新医改方案给老百姓看病带来了不少实惠,但是与普通老百姓健康需求实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应从药品制度、看大病等方面着力改革。
住房:建成480万套保障房 中小套型商品房增加
【报告】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待的住房困难群体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房住房供应。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戴天荣:这延续了政府一贯的调控思路,更多的保障房建成,将有效缓解“住房难”,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这体现出更加市场化的思路。
“舌尖上的安全”:全方位构建机制 “最严”监管
【报告】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近些年,国家已越来越认识到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认识到需要构建机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这三个“最严”彰显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建议提高食品安全违法的处罚力度。
向污染宣战:重拳治霾 务求实效
【报告】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保障呼吸安全是民生最大期待,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只有从整体出发研究和处理该区域的污染问题,才能实现区域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社会救助:提高低保标准 与物价联动
【报告】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
【点评】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这突出体现政府民生方面的“底线思维”,着眼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社会救助是民生短板,需要从机制上逐渐完善。
就业与收入分配:就业创业环境要优化 收入差距要缩小
【报告】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优化就业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更是重中之重。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把低收入者“保”起来,确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的工资制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户籍改革:落户政策差别化 建立居住证制度
【报告】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必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消除阻碍农民进城落户、人口迁徙定居的户籍制度障碍。同时,要遏止“大城市病”,也确实需要差别化对待“北上广”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